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炜是注重理性精神的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富于深刻思想的文人知识分子。张炜以及他的作品都给人丰富的阐释空间,这也是众多研究者乐此不疲的加以研究的前提。本文就作家永不停歇的写作激情、执着的理想信念和作品的丰富性加以阐释,但论文侧重于对作家的小说作品作整体性的比较研究,具体说来,就是对其21世纪以来的小说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说作比较研究,研究其小说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恒”的因素和新世纪以来小说写作方式的新“变化”,并对影响这种“恒”与“变”的因素进行探因。这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主要运用具体理论与相关文本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具体阐释如下:  第一章论述了深含其小说作品中的永恒因素,即对理想和精神的追寻与坚守。主要从为理想的“激情”书写,对全新生命伦理的构筑,以及在齐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作品中稳定的“流浪”叙事模式以及流浪一族,在鲁文化影响下对人文关怀的守望和道德价值评判的一以贯之,在想象与象征中对人类美好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永无止境的恪守与追求等等(《沙岛纪行》《古船》《九月寓言》《能不忆蜀葵》《刺猬歌》)  第二章主要论述进入21世纪以来,张炜小说中出现的一系列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包括:写作重心由原来的农村转向城市,道德价值的评判由“二元”走向“多元”,人物形象由“仆”到“神”的转变、叙述格调由凝重转向明快化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探索其作品中出现的不同于新世纪之前的变化。本章主要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米》《远河远山》《远行之嘱》与新世纪以来的《你在高原·西郊》《丑行与浪漫》《能不忆蜀葵》《刺猬歌》《你在高原》系列等主要作品为例。  第三章主要探索出现“恒”与“变”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的深层原因,影响“恒”的因素主要从作家的成长记忆、齐文化鲁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三重滋养分析;“变”的因素主要从客观因素新世纪前后不同的文化语境,及作家主体方面做出的主动改变和作家认识的变化等进行展现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