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红松24个地理种源进行研究;首次建立了红松SRAP-PCR反应体系;分析了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探讨了遗传结构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总DNA的提取采用CTAB法,并加以改进。改进后从红松针叶中所提取的总DNA得率和纯度较高,能满足PCR反应的需要。(2)首次将SRAP技术应用于红松中,建立了红松最优SRAP-PCR的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在20μL的体系中:1×Buffer,Mg2+2.5mmol/L,dNTPs0.15mmol/L,引物0.15μmol/L,DNA 40~100ng,Taq酶1.5U;共35个循环;前5个循环为94℃变性1min,35℃复性1min,72℃延伸30s;后30个循环仅将复性温度升为50℃;最后72℃延伸7min。(3)9对SRAP引物对红松24个种源共计240个样本进行了扩增,共得到24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43条,多态位点比率(P)为55.4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5.9个多态位点,在已发表的植物中处于较高水平。(4)多态位点比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Ae)、Nei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反映出的24个种源遗传多样性水平趋于一致,均为大海林种源遗传多样性最高,八家子最低。经方差分析,24个种源间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不显著。(5)24个种源红松的种源内遗传变异占总的遗传变异的92.35%,种源间的占7.65%,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源内部。红松24个种源间基因流Nm为2.9069,表明红松种源间有较高水平的基因流动,能有效防止基因空间异质性。(6)24个种源红松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经方差分析,表明两者在24个种源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得结果与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