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文: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创造对国家和企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国有科研单位,职务发明更是其主要工作职责和核心竞争。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已从追求知识产权数量迈入了追求质量的发展阶段,发明创造也从原来的通过个人创新努力逐渐需要依托团队力量和资源。但目前国有科研单位的职务发明数量和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因此需要发现该差距的原因并进行完善,由此激发创新动力和质量。本文旨在描述分析现有职务发明法律项下的制度对于国有科研单位在形成知识产权和对职务发明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职务发明相关法律制度如何完善,是否可以建立职务发明归属折中模式,是否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分国有科研单位职务发明归属和利益分配方式。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梳理职务发明的法规沿革及现状,我国的职务发明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严格的归属国家模式到单位模式,到目前的“单位优先,约定为辅”模式,其优势是可以鼓励单位和企业家放心大胆地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创新,并且偏向于保护前期物质资源投入的权利人的权利,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单位具有管理职务发明的能力。然而该种制度下发明人为智力劳动成果所付出的精力和投入也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在社会科技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后,科技成果的产生将不再简单地仅依靠大量的物质资源或者大量的基础人力的投入即可实现量的突破或质的飞跃,而是还需要依托更多发明创造者甚至是科研团队的智慧、灵感和努力才能带来的。因此如果还是简单笼统地将完成单位任务的职务发明归于单位,并且在科技成果奖励上没有足够的激励或者其他动力,将会影响发明人的创造积极性,而且对于国有企业的科研人员或员工,通常情况下不存在主要利用单位物质条件产生的职务发明,目前也较少有国有单位和员工约定这类职务发明的归属。在该部分还研究探讨国有科研单位职务发明中存在的问题,如法律法规间概念不统一,国有科研单位对于科技成果的奖励如何实现,如何平衡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第二部分搜集并研究国外关于职务发明的相关法律法规经验,分析其优劣势,比如日本是从雇主优先到雇员优先,乃至如今的折中模式。日本现行《特许法》的职务发明激励制度成功地将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雇员个人价值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策略制定以及提升国家实力等方面都卓有成效。主要作用有:员工的创造积极性高;其次,企业注重专利可利用性发展,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合理利用能为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在专利申请方面追求质量而非数量,进一步促进了专利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力度;三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夺取或保持其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注重专利制度在科技与经济领域的利用,日本对职务发明成果的利用和转化的改革和重视促进了其科技和经济的蓬勃发展,带领日本走向了富国利民的道路。对于未经历过雇员优先模式的我国来说,日本的职务发明沿革给到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少走弯路,探索更适合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折中模式;美国作为“雇员优先”(也有称为“发明人主义”)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模式的典型代表,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原始地被赋予雇员发明人所享有。在美国专利法的制度设计下,对专利有实质贡献的发明人才能申请专利,单位、法人或者其他团体组织不能成为发明人,而对于职务发明来说,专利权也往往归属于发明技术方案的发明人,雇主则仅享有对该技术方案的一般使用权(即工厂实施权shop right)和优先受让权。换言之,根据美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的主体只能是真正发明技术方案的团队或者个人,法人或者团体组织并不能享有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当然为了平衡雇主利益,美国通常还会采取雇主与雇员签订职务发明预先转让协议(Pre-inventionassignment agreements)或在与雇员签订的雇佣合同时加入“发明预先转让条款”(Pre-inventionassignment clauses),提前约定权属机制来替代法定权属机制,从而推进职务发明创造的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运营。而德国也已从雇员优先的职务发明归属制度转变为折中模式,其职务发明创造的定义是源于雇员的工作任务或在本质上基于雇主的经验或活动的发明创造,除完成单位任务型职务发明创造外,还规定了本质上基于雇主的经验或活动型职务发明创造。德国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还通过雇员向雇主的“发明报告制度”赋予雇主选择是否获得专利的权利。雇员发明法规定,职务发明创造人应当将发明成果向雇主通报,雇主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做出是否要求有关权利的选择。如果逾期未做选择,则职务发明创造归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个人。这样规定的优点在于,雇主有权利判断并决定更具实用性的发明创造作为职务发明,从而能使更多地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三个国家对于职务发明制度的沿革,可以看出各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向折中模式靠拢,因此对于目前正处于偏雇主优先的我国来说,通过借鉴德国模式加强对雇员合法权益的保障,可以有效对缓解原“雇主优先”的模式设计对于雇员合法权益的侵蚀,改善处于弱势地位的雇员,使其能够在职务发明中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以此提升创新动力。而在单位与员工约定职务发明归属方面,也可以参考德国发明报告机制的模式,德国《雇员发明法》中规定了雇主应在指定期限的积极主张权利和雇主消极不作声明即自动取得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及相关财产权利的双重权利主张模式。可以看出德国的发明报告制度是平衡雇员优先下的雇主权利的,而对于目前单位优先的我国,如果转为折中模式,既要平衡好员工或发明人的弱势地位,也要考虑到单位的投入产出,我们可设计员工在完成职务发明后,单位可以在一定时间选择积极主张提前给予员工奖励换取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和未来收益权,也可选择与员工共同享有知识产权,共同运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第三部分是为我国国有科研单位职务发明制度的完善提供建议。考虑到我国多年来采用的单位优先模式,职务发明的质量和数量已进入瓶颈,是否可以通过制度的调整或整合重新激发创新活力动力。故建议完善我国职务发明归属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建立折中模式的“约定优先,公共利益为辅”的原则,细分国有科研单位职务发明归属,并积极推行职务发明人共享专利权。首先,应协调修订法律法规中不一致之处,统一概念或者明确相应概念的边界。其次,建立折中模式,除提升奖励激励,给予发明人可控的、主动的产权,包括交易权、定价权、收益权,使科研人员与其创造的职务科技成果具有更多相关性,提升其执行动力。再次,细分国有科研单位不同类型的职务发明归属,比如在涉及公共利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等方面的职务发明仍约定归属于国家或单位,并且赋予国有科研单位技术培育职能,集中利用好各类国有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培育其他组织或个人实现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