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治疗吐酸的病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导师治疗吐酸(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药物、高频药物类别、高频药物聚类方组等,总结导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收集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导师门诊治疗吐酸的病例。将患者信息录入到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工作表,建立导师治疗吐酸的数据库,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方药。并在中药的配伍及组成中,采用二值量化处理,统计出药物频数,运用SPSS 22.0等软件,采用聚类分析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纳入的300个病例处方中,共得到中药121味,其药物使用总频次共计7143次,平均每个处方中包含23.81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大于50次的中药共有45味,这45味药物的累计使用频次为5995次,累计使用频率为83.93%,故在本研究中将前45味药物划分为治疗本病的高频药物。根据频次大小排名,位于前十的药物分别是海螵蛸、高良姜、甘草、柴胡、枳实、栀子、黄芪、黄连、白芍、桂枝。将全部医案中出现的121种药物进行统计,将使用频率大于50次的药物列为高频药物,通过统计本研究中的高频药物,参考中药学教材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化湿药、收涩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泻下药、平肝息风药、安神药,在高频药物中出现频率分别为19.43%、18.33%、12.56%、8.89%、8.64%、8.26%、5.50%、4.62%、4.34%、4.12%、2.37%、1.8%、1.13%。结论:根据药物的聚类方组以及导师的言传,分析在治疗吐酸时,导师是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为基本药组,配合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化湿药、收涩药等药物,说明在临床上导师认为吐酸属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升降失调为基本病机,兼有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故治疗本病的时候常以补虚药和清热药、理气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等药物相结合,既不单纯用大量补虚药助湿生热,壅滞气机,也不可过用清热化湿药,伤津耗气,反应了导师“补虚泻实,平调寒热”的治疗思想。同时根据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多少,灵活加减相关药物,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