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一给予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关系。人从一出生就处在一个个接受一给予的关系网中。接受一给予关系非常复杂,但从总体上来看,将具有非计算性和不对称性的接受给予关系放在一边,接受一给予关系的运行机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礼物机制,一类是市场机制。礼物机制的交换是有模糊的计算性、非匿名性、延时性和对称性的接受一给予关系,其中介物可能是有形的实物,.也可能是抽象的帮助或情感。市场机制的交换是有精确的计算性、匿名性、即时性和对称性的接受一给予关系。两者有相似性,但又有很大的区别。礼物机制中的接受与给予,在实际运作中显得微妙而复杂,既有物与物的交换,但同时也受到情感因素的制约。市场机制中的接受一给予关系,是指市场交换过程中的等价交换,最常见的是市场中呈现的商品买卖。当麦金泰尔的德性理论陷入道德相对主义时,他以接受一给予关系为基础进行了德性重构。麦金泰尔认为人具有动物性的本性,人生命过程中的脆弱性普遍存在,人要想在艰难中生存发展,必须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在此过程中,每个人即是接受的主体,也是给予的主体。麦金泰尔并不否认人的独立性,他认为,正是这种独立性让人可以在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独立的实践推理能力,成为独立的实践推理者。在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接受和给予的对象往往就有不对称性,我们给予帮助的对象可能不是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接受和给予的量和程度也不是呈现出严格的互惠状态的,而是具有非计算性的。非计算性和不对称性的接受一给予关系需要公正慷慨的德性。人们在接受与给予中要付出同情、仁慈、友爱等人文关怀,以他人的需要为标准,而不仅仅是出于道德的义务。麦金泰尔考虑到一些严重残疾的人需要代理人为他们讲话,发出他们的声音,认为我们在为这些人做解释时,必须拥有诚实的德性,承认人的依赖性和接受一给予关系的存在,不吹嘘也不贬损自己在叙述中的作用。在正义的慷慨和诚实等德性被承认的共同体中,麦金泰尔的非计算性的接受一给予关系才能实现我们的公益;反之,德性本身也才能在接受一给予的过程中被践行。但是,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非计算性的接受一给予关系只在家人之间和短暂的陌生人交往中存在,这就需要我们为礼物机制和市场机制下的接受一给予关系进行新的伦理建构。接受一给予关系遵循互惠原则、平衡原则和回报原则。礼物机制中接受而不回报,市场机制中违反契约的交换,都是没有良心的体现。在接受一给予关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利益上的得与失,市场因素渗透到礼物机制中,却忽视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温情减少了,形成了一种新的没有“良心”的现象。我们需要用良心的话语来审视自己的行为,给予礼物机制和市场机制各自合理的生存空间。在良心的引导下,两种机制并行不悖。市场机制主载市场活动,尊重契约和市场规则;礼物机制重点培养情感和联系人际交往。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市场交换领域外的亲密与温暖,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能得到情感上的归属感与精神上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