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黄荧光联合超声造影在核磁强化的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分组方法:将自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对我科的经术前MRI初步诊断为胶质瘤(肿瘤在核磁下强化且位于可全切部位)的患者经严格筛查后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黄荧光联合超声造影的指导下行显微切除。对照组行传统显微手术。若术后病理诊断为胶质瘤以外的其他肿瘤或与其他入组条件冲突,需排除出组。(2)实验方法:在实验组: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约为开硬膜前1.5小时左右)静推4mg/kg荧光素钠。开颅去骨瓣后,在开硬膜前用超声造影对肿瘤进行定位,观察肿瘤的边界及血供情况,并测量病灶的大小及肿瘤距脑表的距离,以选择皮质切口。接下来在黄荧光引导下行显微切除,术中根据需要,在白光模式和荧光模式间进行切换。在肿瘤切除过程的早期,在肿瘤边界处可疑的部位取病理,平均每位患者取3处病理并记录其在黄荧光下的颜色(A组病理)。在肿瘤实体部分切完后进行第二次超声造影,观察残腔壁的强化情况。在可疑部位取2处病理,每处病理均记录其在黄荧光和超声造影下的结果(B组病理)。在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在白光下进行胶质瘤的显微切除,只在术中对肿瘤实体部分取一处病理,用于明确肿瘤性质。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72小时内行头部MRI增强检查,按照大体全部切除(GTR)的标准计算全切率。术后三天检测实验组患者的肝肾功能。(3)观察指标:a.黄荧光和超声造影对肿瘤边界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b.黄荧光和超声造影对肿瘤残余的判断;c.肿瘤的全切率(GTR);d.患者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化验结果。结果:1.实验组一共入组26例排除4例出组,实际入组22例。对照组一共入组25例,排除5例出组,实际入组20例。2.实验组22例患者共取110处病理,其中A组病理有66处,B组病理有44处。其中A组黄荧光对肿瘤边界判断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100%。B组黄荧光对肿瘤边界判断的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100%。超声造影对肿瘤边界判断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100%。A组黄荧光对肿瘤边界判断的敏感性与B组黄荧光对肿瘤边界判断的敏感性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黄荧光对肿瘤边界判断的敏感性与超声造影对肿瘤边界判断的敏感性比较,超声造影高于黄荧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实验组22例患者中,有6例是通过超声造影发现了黄荧光下未染色的肿瘤组织(27.3%),有2例是通过黄荧光发现了超声造影阴性的肿瘤组织(9.1%);有3例通过超声造影发现了隐藏于正常脑组织下的黄染的残余肿瘤(13.6%)。4.实验组22例患者中,全切20例,次全切2例,全切率为91%;对照组20例患者中,全切11例,次全切9例,全切率为5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实验组所有患者应用造影剂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术后连续三天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均正常。结论:1.黄荧光做到了实时监测,弥补了超声造影需要多次探查带来的不便,而超声造影可以从立体的角度对术区进行探查,减少了因肿瘤隐藏于正常脑组织下而被遗漏的可能。2.黄荧光和超声造影对核磁强化的胶质瘤边界的判断都有很高的特异性,但黄荧光对核磁强化的胶质瘤边界判断的敏感性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将黄荧光和超声造影联合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发现彼此遗漏的肿瘤,减少肿瘤残余的可能。3.黄荧光和超声造影联合应用安全可靠;与传统的显微手术相比,可以提高核磁强化的胶质瘤的全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