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结束以后,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主要体现为由水平分工向垂直分工转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些因素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现代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发展,通过引进大量外商投资和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贸易方式,极大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对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周边国家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优势显现,与我国竞争加剧;长时期以来贸易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导致我国加工贸易优势削减,东部与中西部加工贸易差距悬殊,加工贸易亟待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势在必行。
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主要分以下几部分加以分析讨论。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导论部分,主要讨论研究加工贸易问题的意义。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对各个学者关于加工贸易问题的分析做出总结。包括研究加工贸易区位分布、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以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可以看出学者关于加工贸易对经济的影响以及从企业方面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较多,本文力图通过另一个视角,即从区位角度分析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加工贸易的区位转移。第二部分,提出了加工贸易的理论基础,加工贸易产生的主要理论依据首先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比较成本理论为世界各国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武器。不论哪个国家,也不论其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或者国家实力如何,他们都能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只要按照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和进行贸易,贸易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其次是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根据此理论,资源丰富的省份依据自身优势发展资源深加工型加工贸易,具有产业优势的省份发展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或者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或者环节中来发展加工贸易。再次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提出一个企业只有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即所谓的OIL模型,这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加工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是“梯度转移理论”,为加工贸易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现状,即加工贸易产业与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的增值率逐年提高以及外资企业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企业。之后又探究了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发达的原因,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扶持,改革开放初期给予东部沿海地区扶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其次,地理位置优越,拥有较多的港口且与贸易伙伴之间地理位置邻近;再次,大量外国投资的涌入,主要在创造就业、贸易扩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最后,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地大力倡导加工贸易发展,为加工贸易企业创造更好的机会。第四部分,对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加以研究。首先列举了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现状,从加工贸易规模看,中西部加工贸易整体上起步晚、规模小;从出口商品结构看,中西部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方面进展缓慢。其次分析了制约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因素,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低,这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运输条件不便利从而带来较高的运输成本;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度低严重影响外资的流入和加工贸易的发展;产业集群难以建立,效应发挥受阻;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环境滞后也严重限制加工贸易的转移与升级。第五部分,基于区位视角探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首先分析了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行性,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东部地区的优势逐渐减弱,而中西部地区保护主义抬头,应该促进加工贸易的全面协调发展;另外,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及科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也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契机;第三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家新政策的出台为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提供保障。最后,探讨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首先,从研究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对策着手,包括借鉴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经验,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与东部地区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中西部地区要根据比较优势原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加工贸易,切勿与东部地区形成盲目竞争;中西部地区要着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吸引更多投资的流入。之后,从加强加工贸易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大力培养加工贸易先进人才;加快培育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发挥政府部门管理职能,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