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选择了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状况、繁育利用状况及保护管理状况各不相同的9种野生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经收集和整理归纳上述物种的生物学习性、分布、野外种群变化动态、栖息地状况、人工繁育历史及特点、现阶段繁育规模、利用方式及价格动态、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专项规定、实际采取野外种群保护管理措施和繁育利用监管措施、非法行为动态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后,比较分析了各物种野外种群保护难度、野外种群保护力度、繁育利用各项因子(市场需求度、繁育供应度、其他供应度、市场需求差度)、繁育利用监管力度、野外种群保护有效性等,并进行了量化评估,建立了数学模型:PE=a×WP—b x f,(MDS/SC)×WD,以揭示出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保护难度(WD)、野外种群保护力度(WP)、市场需求差度(MDS)、繁育利用监管力度(SC)与野外种群保护有效性(PE)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定性分析了市场需求差度与市场需求度、繁育供应度等之间关系,和降低市场需求差度可采取的方法及其利弊。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针对我国人口众多而野生动物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在市场存在对某种野生动物资源的需求时,通过引导、规范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等措施向市场加大资源供应,并对繁育利用活动施加必要的监管措施。这不仅可降低市场需求差度,提高对野外种群的保护有效性,而且能给社会经济带来相应的受益。这是统筹兼顾生态保护、资源增长、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应当成为保护决策者的理想选择。此外,本项研究着眼于在提高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保护有效性和兼顾野生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原则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