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格拉·古德曼(1967—)是美国新生代犹太作家的领军人物。自其处女作问世之日起,她就备受赞誉。和其他新生代犹太小说一样,她的小说体现了回归犹太传统,回归犹太宗教,关注身份问题等特点。本文探讨了古德曼的三部作品《马克维兹家族》(1997)、《卡特斯齐尔瀑布》(1998)、《天堂公园》(2001)中的身份协商问题。这三部小说虽然涉及犹太同化、正统犹太教和犹太寻根三个不同的主题,但它们都探讨身处文化夹缝的美国犹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以霍米·巴巴的“杂糅”性身份理论为理论框架探析古德曼小说中杂糅身份的协商。本文借助了巴巴的“杂糅性”、“第三空间”、“居间空间”等理论概念剖析古德曼小说中美国犹太人的“居间”地位,探讨犹太人物在种族、宗教和性别等方面的身份协商,并指出古德曼所构想的杂糅身份为犹太人摆脱身份危机和重塑美国犹太身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此外,本文还借鉴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探析《天堂公园》的女主人公莎伦·施皮格尔曼寻根之旅中的身份困惑和身份协商。本文从同化、正统犹太教和犹太寻根三个方面探析了美国犹太人的身份协商。第一章分析《马克维兹家族》中三代美国犹太人在协商身份、归属感和宗教传统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第二章从种族、宗教、性别三方面探讨《卡特斯齐尔瀑布》中正统犹太教教徒艰难的身份协商。第三章分析《天堂公园》中女主人公莎伦身份重构的曲折过程:从游离于多种文化的边缘,到徘徊于犹太身份和美国身份之间,到最终重塑了美国犹太杂糅身份。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古德曼的杂糅身份观的演变。在《马克维兹家族》中身份的杂糅总是伴随着一种沉重的失落感、无根感、错位感和身份危机感。这些人物大都不认同自己的杂糅身份:第一和第二代美国犹太人都不同程度地重塑身份以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第三代美国犹太人则回归正统犹太教,主张恪守犹太传统。在《卡特斯齐尔瀑布》中古德曼探讨了在正统犹太教范围内建构犹太身份的“第三空间”的可能性。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舒尔曼试图突破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正统犹太教与女性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在文化夹缝间协商一种杂糅身份。虽然女主人公的努力失败了,但古德曼将这一理想寄托于下一代,构想了一种更有包容性、更具活力的正统犹太教。《天堂公园》则实现了“第三空间”的理想。莎伦几经辗转波折最终在犹太身份和美国身份之间找寻到身份的“第三空间”。古德曼的作品揭示了美国犹太人的身份困惑,并引导读者重新考量犹太人的“居间”空间,探索犹太身份的多种可能性。一方面,通过描写这些犹太人物的身份重构过程,古德曼扣问了单一、不变、本质的身份观,强调犹太身份认同是一个多重文化身份之间不断协商和转译的过程。另一方面,古德曼也拒绝漂浮无根的流散身份,认为这种无根状态不但会导致身份危机和焦虑,而且会危害整个犹太民族的延续和生存。古德曼认为,美国犹太人既不能脱离民族文化之根,盲目追求彻底的同化,也不能退守文化隔都,一味抵制主流文化,而应该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协商”替代“否定”,探索一个身份杂糅、融合的“第三空间”。本文从杂糅的视角研究古德曼作品中的身份协商,拓宽了古德曼研究的范围,同时也为犹太文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了保持结构和主题的统一,本文主要探讨身份的杂糅性而没有论及语言的杂糅性。古德曼的小说杂糅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因此,研究她作品中的语言杂糅性也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