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俄国成为中国的邻邦,俄国这个北方强邻就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中俄从“不打不相识”到今天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国形象在中国也随之发生了数次变化。20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脱离国际社会独立发展。于是,中苏关系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对该时期两国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学界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囿于资料和语言,仍有部分值得关注的事件亟待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图从全新的文化角度对苏联形象的转变进行解读,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形象研究是一个新兴且复杂的学科,需要从跨学科角度出发,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由于目前学界对形象研究在诸多方面未能取得共识,导致了形象的概念仍不完整。然而,正是出于从文化层面理解形象的需求,使得我们的研究有了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苏联形象在中国变化的过程,尝试利用文化知识的系统性,考量国家形象与民族意识的密切关系,展示文化语义空间中形象的变迁,并将其作为文化的特殊产物,反映出人类受文化原型影响的过程。本文的任务在于:1.收集并整理有关该主题的中文及俄文资料;2.对现有资料中形象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其运用的研究方法;3.基于对已有材料的分析,在形象概念变化的背景下,找出形象概念中的不变量;4.研究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帝国形象;5.分析中国人眼中的苏联形象的形成及其变迁。本文的学术新意在于:从文化角度对自十月革命至苏联解体期间,中国人眼中的苏联形象的变化进行历史重构。我们尝试着阐明文化视角下中国人眼中苏联形象转变的原因及过程。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苏联形象。本文研究的对象物是中国人眼中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形象和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形象以及苏联形象转变的原因和结果。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我们借鉴了历史学、外交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文化角度下形象内涵的变化进行了考量。而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社会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及形象学领域的形象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形象理论,并为之后从文化历史角度研究形象提供案例及资料。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我们的研究成果可用于编撰20世纪现代史以及形象学教科书。本文的部分观点可以用于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与实践中。此外,本文的部分篇章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现代国际关系。、绪论、三章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绪论阐释了选题的意义和其研究目的、任务、方法、学术新意、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定义了本文的时间及地域范围;描述了论文的方法论基础;并简述了论文的结构。第一章“形象研究的理论基础”分为三小节。主要介绍了俄文中常用作“形象”的两个术语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和俄罗斯对苏联形象的研究情况及中国的俄国形象研究现状。第二章“苏联形象的转变”分为三小节。概述了苏联形象在中国的形成,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形象的积极变化以及苏联飞行员在苏联形象转变中的积极作用。第三章“中国文化元素中的苏联形象”。我们选择了苏联电影、苏联文学以及中国的历史遗迹为例来说明中国人眼中的苏联形象,同时这些文化现象也是苏联形象在中国发生转变的有力证明。结语回顾总结全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苏联自身的发展、两国关系及中国人对苏联的了解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苏联形象产生影响。2.中国的苏联形象反映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文化及社会需求。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具体事件的影响,中国人眼中的苏联形象发生过数次变化。但总的来说,在抗日战争期间,两国人民才开始了真正的接触,也是从那时起,中国人眼中的苏联不再是完全虚拟或者想象出来的,而变得真实起来,苏联形象首次从负面转为了正面。因而我们将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形象的转变视为中国人眼中苏联形象变化的转折点。4.通过分析中国人眼中苏联形象的变化,可以得出影响他国的国家文化形象的因素:两国人民的直接接触、在不同领域的积极合作、政府间的互动、以及在文化和社会现实中所形成的国家的总体印象。遗憾的是,在本论文中,我们未能全面的对中国人眼中的苏联形象进行解读。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以获取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