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施肥条件下保护地氮素去向及利用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沈阳市保护地蔬菜氮肥施用过量和灌溉不合理的现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15N微区试验以及室内分析,研究在磷钾充足条件下,不同灌溉和施肥处理,不同氮肥用量的产量效应,氮肥的利用情况,氮素在土壤中的动态与去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入氮肥导致滴灌区土壤NO3--N在0~40cm土层积累较多,而沟灌区在40~80cm土层的积累相对较多,在80~100cm土层都没有受到灌水和施肥的影响。滴灌比沟灌减少了土壤NO3--N的向下移动。从不同的施肥处理来看,整个生育期土壤NO3--N含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肥处理在收获后0~60cm土层NO3--N数量明显降低。2.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灌溉和施肥条件对番茄地上部的干物积累及N、P、K养分的吸收影响不大,施入的肥料氮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只有10%左右,超过72%的氮肥残留在0~100cm土壤中。肥料氮的土壤残留率和作物回收率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而氮肥损失率却在明显地升高。3.不施肥处理当季N的输入量已达到1100kg·hm-2,远远超过了作物的需求量179.6~200.2kg·hm-2。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氮肥用量不能达到增产效果。滴灌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氮素的矿化、固定和损失量,在施肥量高的条件下效果更为显著。从施肥方面来看,氮素的利用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剩余的氮主要以NO3--N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4.15N同位素试验表明,在施氮量为225kg·hm-2时,番茄地上部吸收的15N近一半积累在果实里。。5.与沟灌相比,滴灌灌水量节约了39.4%,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64.4%,滴灌节水的作用较明显。
其他文献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当前环境保护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丛枝菌根(Abuscular Mycorrhizal,简称AM)因能有效降解和转移环境污染物而成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新的研究方向。本论文从东营孤东油区采集石油污染的代表性的土壤样品,通过对所采土样中丛枝菌根菌(A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简称AMF)的诱导、纯化培养及分类、鉴定,研究了石油污染土壤中AMF 种的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效应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外源水溶性铅镉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随时间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试验
研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WMS模型系统,以三峡库区晏家河流域为例,由DEM提取流域数字特征,再与降雨径流模型有机结合进行了降雨径流数字模拟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农业”概念的提出,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逐渐广泛起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计算机推荐施肥系统、专家系统、多媒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农业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普及且发挥了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