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后的远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1930年Junghanns第一次描述了椎弓完整的椎体滑脱,“退变性滑脱”一词由Newman在1955年首先提出。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简称DLS)是由于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相邻椎体之间的滑移,导致下腰痛、神经根性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或感觉、运动减退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的疾病,大多数伴有腰椎管狭窄,是导致中老年人腰腿痛的一个重要原因。通常对有轻、中度下腰痛及跛行症状不严重的DLS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异常者需手术治疗。近数十年来,随着内置物的不断发展,DLS的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DLS病理改变主要为椎管特别是神经根管狭窄,所以手术治疗的核心问题是减压,以解除神经性跛行和根性疼痛症状。复位能解除椎管狭窄、重建脊柱正常序列和恢复其生理功能,术中应尽可能将滑椎复位。DLS术后近期稳定性的恢复依靠内固定,经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DLS的手术治疗。融合可以消除运动节段不稳,缓解椎间盘和(或)小关节退变引起的疼痛,术后远期稳定性需依靠融合来维持。目前,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成为治疗DLS的标准术式,常用的后路融合方式有后外侧融合(PLF)、后路椎间融合(PLIF)等。随着该术式的普遍开展及对DLS病理和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更多的医生开始关注其疗效及并发症。目前有很多关于DLS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报导,但观点迥异,存在着各种争议,且大多是基于近期随访的,不同融合方式间远期疗效的比较以往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于2001年1月至2005年7月间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的DLS病例,探讨其术后的远期临床疗效、影像学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情况,对不同融合方式进行比较,并分析可能影响术后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以期对临床工作做出初步总结,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目的1、探讨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LS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2、比较DLS三种后路融合方式的远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3、分析可能影响DLS术后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01年1月至2005年7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住院确诊为DLS,并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排除峡部裂性滑脱及资料不完整者等。通过南方医院病案检索系统及电子病历系统查找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通过JW-PACS系统和科室保存的资料中查取既往的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动力位X线片及MRI和CT等影像学资料。根据融合方式分为三组:A组,后外侧融合(PLF);B组,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C组,椎间Cage植入融合。手术方法:全麻,患者俯卧位,取后正中切口,显露双侧椎板、关节突及横突基底部。在C臂机透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部分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黄韧带和变性突出的椎间盘,将椎管、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充分减压,彻底松解神经根。装配内固定装置,将椎间隙撑开,通过椎弓根螺钉提拉作用对滑椎进行复位。植骨融合方式有横突间及关节突处自体骨植骨融合(A组),带三面骨皮质的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融合(B组),椎间植入2个填充了自体骨的Cage融合(C组)。然后适度椎间加压固定,冲洗伤口,止血后置管引流,关闭伤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d,24-48h拔除引流管,3-7d后可下床活动,3-5d复查术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佩戴腰围保护3个月。末次随访采用电话随访、门诊复查随访、登门随访及问卷调查表信访相结合的方式。所有随访患者均填写随访调查表,进行下腰痛JOA评分和满意度调查,计算JOA评分改善率,根据Greenough标准判定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滑脱复位、椎间高度、椎间盘角、节段侧凸角变化及融合和临近节段退变等情况。影像学资料的参数通过JW-PACS系统测量两次,取平均值,精确到0.01mm或0.01。对患者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a=0.05。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的数据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了解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LS的远期疗效。各融合方式组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DLS三种后路融合方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采用单因素筛选和1 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病程、术前滑脱率、术前JOA评分、融合节段、融合方式、术后滑脱复位率、椎间高度和椎间盘角变化情况及术后随访时间等可能影响术后远期疗效的因素。结果共有122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末次随访到62名患者,随访率为50.8%。其中男性11例,女性51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岁;病程3月~24年,平均4.5年;随访时间5-9年,平均6.4年;手术融合固定单节段37例,双节段21例,三节段4例。各组间术后24小时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最少,C组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最多。本组未出现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术后感染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2例术后根性症状加重,经脱水、神经营养治疗后恢复,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9例已将内固定取出,2例因出现症状性临近节段退变而再次手术。末次随访JOA评分(23.7±3.3)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t=-28.068,P<0.001),改善率为(67.7±19.4)%。根据Greenough标准判定临床疗效:优22例,良31例,可8例,差1例,优良率为85.5%。满意度为87.1%。根据Suk等的融合判断标准,59例获坚强融合,融合率95.2%,有5例后外侧融合患者出现了椎间可能融合。出现临近节段退变或临近原有退变加重26例(41.9%),其中单纯影像学退变21例,症状性5例。各融合方式组间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满意度、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滑脱率、椎间高度、椎间盘角和节段侧凸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C组椎间高度增加最多,B组次之,A组最少;C组节段侧凸角减少最多,B组次之,A组最少。末次随访时滑脱复位、椎间高度和椎间盘角丢失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丢失最多,B组次之,C组最少。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术前滑脱率、融合方式、术后滑脱复位率、术后椎间高度和椎间盘角及随访时间对患者远期疗效无显著性影响(P>0.05),BMI、病程、术前JOA评分、融合节段及合并糖尿病对远期疗效有显著性影响(P<0.05)。将BMI、病程、术前JOA评分、融合节段及合并糖尿病带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模型,有BMI、病程及术前JOA评分被纳入,病程和术前JO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DLS的远期疗效满意。2、三种后路融合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椎间Cage植入融合有更好的放射学表现。3、DLS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彻底减压、适度复位、良好融合和固定就能取得总体良好的远期疗效。就个体而言,满意的远期疗效是医师和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患者应尽早就医,肥胖者应减轻体重,合并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医师应该抓住最佳手术时机,尽量选择短节段融合。
其他文献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生物材料,其来源广泛,但是由于壳聚糖吸水溶胀所导致的在湿环境下机械性能差、容易降解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壳聚糖材料的应用。通过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等方式
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对铜在模拟苦咸水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铜在所用模拟苦咸水中呈现典型的孔蚀特性 ;并且随着Cl- 的加入使铜在该体系中的自腐
为了更好地发挥机器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 ,提高生产效率 ,从实际出发 ,利用动态规划原理 ,建立了设备更新的动态规划模型 ,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 ,确定了设备的最优
本文以通俗的方式进行描述,通过阐述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分析变电站电磁兼容环境,简述继电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设备的电磁抗扰要求,以及展示对无线设备辐射功率的实测数值,目的是
<正>一、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机化合物占了人类已知化合物的绝大多数,近年来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更是数以千万计,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生
生物滤塔除臭技术在污水处理厂中应用广泛。文章通过对实际案例运行情况的分析,研究了几个主要因素变化对除臭效率的影响。在温度为22℃,湿度>95%,pH值为6.6左右且进气流量及
研究了β-淀粉酶处理鲜湿米粉的抗老化效果.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分析方法对酶作用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处理条件为:酶质量分数0.15%,温度50-55℃,时间30 min.在此条
极限是微积分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微积分的必备知识.本文讨论了求函数极限的方法.首先,作者根据函数自变量的趋向值将极限分为两类,又根据极限的结果,将函数极限分
姓名不仅是人们用以区别彼此的文字符号,还是与人生相伴始终的个体标志。文化的共通性决定了汉英姓名的相似性;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决定了汉英姓名的差异性。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以及一战期间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早期制度学派的经济思想和罗斯福新政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