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委员制度是朋辈咨询在我国的本土化形式。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指的是4~6年级的负责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班委成员,这些心理委员是从班级选拔出来、由心理老师培训后掌握了一定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人。共情指的是个体能够设身处地的识别、体验和反馈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的过程。共情技能被认为是中小学心理委员技能培训中具有较高优先级的咨询技能。目的:1.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心理委员的共情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在班内职位上的差异,为后续开展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培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开发一套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的共情培训方案并实施,对辅导效果进行质性和量性分析,以求能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的共情能力。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以某九年一贯制学校的379名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基本共情量表(BES)为研究工具,开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该量表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个维度。并对人口学变量和班级职位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研究二:依据已被证实有效的小学生共情培训方案编制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团辅方案并对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能力进行干预研究,探讨其是否有效以及有无效果的原因。采用被试间2*2实验设计,实验组是对15名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进行共情培训。对照组是对15名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进行一般的心理委员培训。研究结果:1.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与共情总分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与共情总分在独生子女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与共情总分在班级职位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经过实验处理后,在共情总分、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上,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后测得分(p<0.05)。在共情总分、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上,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前测得分(p<0.05)。结论:1.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达到一般水平,性别变量对共情能力有显著影响,而班级职位变量、独生子女变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共情能力没有显著影响。2.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共情培训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其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