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隐喻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格,其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1980年Lakoff&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给隐喻的认知学定义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自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隐喻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中起到的认知作用。随着认知科学以及当代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已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得到了广泛认可.隐喻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而且有利于语言习得和创新思维,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工具。“隐喻能力”这一概念由丹尼斯(Marcel Danesi)首次引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他主张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以隐喻概念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隐喻能力已经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对隐喻能力的共识已经大致为:人们理解隐喻、解释隐喻、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恰当的隐喻的能力,缺乏隐喻能力就会让使用该语言者缺乏本族语者的地道性。对于学习者而言,要学好一门语言的标志不仅仅是掌握该语言的语法规则。语言的学习包括成为目标语文化群体中的一员(Atkinson,1999)。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的习得,更是其目标语认知能力的提高。认知语言学的近期发展不仅突出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同时也强调隐喻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据此,许多学者提出,二语教学应该对教授如何使用第二语言理解和创造隐喻的策略给予更多的重视;培养二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可以帮助其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蔡龙权,2003)。为验证这一理论,本论文从隐喻认知论出发,首先对隐喻能力、交际能力,话语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接着通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11级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中的四个班级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论证了概念隐喻、隐喻能力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证明培养学生隐喻能力对提高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实时引入概念隐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并积极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策略。实验对象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所新升本科院校11级中文专业和美术专业二年一期的学生,每个专业选两个班,一个为对照班,一个为实验班,各45名学生,其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由同一名教师担任,研究对象使用相同的教材,教学总时数一样。在实验教学前,首先对四个班学生的隐喻能力和英语水平进行测试,往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用来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并在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的隐喻能力测试试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可行的,有效的前测隐喻能力试卷考查研究对象的隐喻能力。接着对实验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在执行常规教学计划的中间补充关于隐喻内容的教学。然而对照班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法执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结束之后,对实验班的隐喻能力进行后测检查,并用学期末的期末测试试卷来检测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所有有效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结论1:新升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能力不高;结论2:新升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能力和英语水平有显著相关性;结论3:学生隐喻能力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其英语水平的提高;结论4:学生的隐喻能力具有可教性和可学性;并且可以在教学中得以培养。最后,本文就新生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提高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增强学习者对目标语的隐喻意识,培养学习者的隐喻理解能力,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关注西方文化的迁移,增强其对概念隐喻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