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明确指出把提高公信力作为行政机关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行政执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和心理反映,直接反映了公众对行政机关执法工作的尊重、认同、支持程度,行政执法公信力的行为后果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繁荣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提高行政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水平对于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开放、透明、信息化的新形势、新条件下,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不适应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的执法方式、执法行为很容易成为各种深层次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规范和改进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公信力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基本处于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之内运行,行政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从总体而言是比较好的。但是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相比,行政执法公信力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导致某些部门、环节的行政执法公信力下降,影响了政府的整体形象,增加了行政执法成本,执法效果也不明显。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理性分析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提出增强执法公信力的思路和对策,成为当前行政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全文共分为四部分,首先从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的基本理论入手,介绍了行政执法公信力的内涵与特征,对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进行理论阐释,并介绍国外一些提高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相关制度,分析中外相关制度的差异。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我国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的依据和基础,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具体分析我国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的各方面条件,为提高行政机关执法公信力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文章第三部分具体分析当前情况下我国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的现实情况不分析影响行政执法公信力建设水平的各种相关因素,并对产生这些因素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相关症结所在。在前三部分对行政执法公信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第四部分根据以上所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依职权型行政执法和依申请型行政执法进行阐述,具体分析如何有效提高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执法行为的公信力水平。本文以期对提高我国行政机关执法公信力问题提供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