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给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改变。微课因满足了学习者更好、更快、更具针对性地学习,能较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成为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热点。然而,通过梳理与分析2014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以及与部分高职教师的沟通交流,发现微课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并不普遍,教师对微课的使用意愿并不高。因此,有必要了解并掌握哪些因素影响高职教师接受微课,其影响程度如何,挖掘出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剖析出改善或消解这些影响的策略有哪些,并进一步提出推进微课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建议。本研究在参考技术接受与使用的整合模型的基础上,借鉴自我效能、路径依赖等相关理论,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以江苏省高职教师为调查对象,利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深入剖析高职教师接受微课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各测量变量与教师行为意向间的效应关系,并进一步挖掘核心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通过利用SPSS问卷分析软件、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的221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本研究模型的合理性以及研究假设。研究发现:(1)成果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自我效能和路径依赖对行为意向均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其中,自我效能对教师接受微课的行为意向影响最为显著,成果期望次之。(2)努力期望维度的均值在所有测量维度中是最大的,说明高职教师认为制作微课、驾驭微课并不容易,存在一定难度。便利条件维度的均值仅次于努力期望,说明教师认为其所具备的资源、技术以及相关能力并不充分,条件并不完备,反映出教师制作、使用微课时其物质、技术等条件的不完善。(3)高职教师的年龄、教龄以及所教学科类别对成果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自我效能、路径依赖与行为意向等均无显著性差异。而高职教师不同的学历对成果期望变量有显著性影响,不同的职称对努力期望变量有显著性影响,教师不同的微课使用态度对成果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自我效能、路径依赖以及行为意向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微课使用频率的教师在成果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路径依赖以及行为意向方面均有特别显著性差异,在便利条件与自我效能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本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应该从高职教师自身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两个层面分别着手,来促进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高职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我效能、增加动手能力、优化微课教学效果、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相关的教育部门及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设计微课模板、简化制作套路,提供促进教师交流研讨的平台,重视教师的实践与培训,丰富微课比赛的形式、营造微课教学应用的氛围,同时,注意加大奖励措施,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