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肛瘘是克罗恩病最常见的一种肛周表现,是医学领域内难治性疾病,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其治疗方式却不能单纯按照传统的肛门直肠疾病的手术方法来治疗,否则容易造成手术的失败。虽然国内外对克罗恩病的内外科协作基础治疗达成一定共识,但是对克罗恩病肛痿的诊断治疗意见叙述较少。国外文献支持克罗恩病肛瘘挂线治疗,但是对拆线时机没有充分证据的报道。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是目前对克罗恩病肛瘘明确有效的一种治疗,在其治疗的基础上,我们运用了保留括约肌挂线来提高瘘管的闭合。此外《世界胃肠病组织克罗恩病肛瘘专家共识》推荐至少在英夫利昔单抗诱导治疗期间保持挂线引流。但何时拆除局部引流橡皮筋,提高拆线后瘘管的闭合率,降低复发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目的:予克罗恩病肛瘘患者先行松弛挂线引流,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结束后拆除引流橡皮筋,观察瘘管的闭合情况,以及整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从2015年08月至2016年12月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接受手术挂线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31名克罗恩病肛瘘患者。经术前评估后,再借助直肠MR辅助下先行松弛挂线引流。术后第1周开始接受英夫利昔单抗(5mg/kg)诱导治疗,用药时间为第0、2、6周静脉给药,后维持治疗时间间隔8周。并监测治疗前后CDAI、PCDAI、wexner评分、相关血液指标及内镜检查结果。第三次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予患者拆除肛门部引流橡皮筋。第五次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记录患者肛周痿管的闭合情况及全身情况。结果:①31例患者均于第三次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结束后拆除肛门部引流橡皮筋,第五次治疗结束后评估情况:14例达到临床愈合,愈合率为45.2%。其余17例均有治疗反应,PCDAI由术前的9.29±2.96,下降至3.26±2.3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②患者全身情况明显好转,CDAI由术前236.42±79.26,下降至128.71 ±53.31,较术前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患者炎症性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均较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由术前的17.19±14.02,升至27.19土 18.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肌酐(CR)则由术前63.04±14.30,降至56.84±1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尿素氮(BUN)则术前与术后变化不大,经检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术前与术后患者肛门功能评分差异分析,P值=0.564>0.05,故术前与术后的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对肛门功能无明显影响。⑥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情况。结论:本研究为初步探寻保留括约肌挂线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拆绍时机。31例CD肛瘘患者均第三次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结束后予以拆除肛门部引流橡皮筋继续予英夫利昔单抗维持治疗。愈合率为45.2%,有效率100%,与其他研究基本一致。对于患者的肛门功能保护良好,且患者全身症状改善,肠道内炎症减轻,为后期行其他保留括约肌手术打下铺垫和基础,为后期系统规范化治疗克罗恩病肛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