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托妮·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也是继赛珍珠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她的小说成就标志着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继赖特、艾里森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她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广大黑人在遭受种族歧视和压迫下痛苦的创伤历史,呼吁黑人建构本民族文化,追求个性自我。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一问世,立即引起美国文坛的重视,在今天,《最蓝的眼睛》已成为美国女性文学经典作品,也成为研究莫里森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的托尼莫里森身上流着与黑人同胞相同的血液,她的作品触及种族和压迫,关注残酷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给黑人的压迫。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莫里森运用独特的写作技巧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技术,以震撼人心的语言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创伤感。本论文期冀从托尼莫里森的创伤叙事的角度来看《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通过巧妙的创伤叙事结构,创伤叙事声音以及独特的创伤话语道尽黑人在残酷的白人社会中所受的创伤。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莫里森的生平和写作生涯以及创伤理论。第二章主要对这一小说特殊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介绍了小说春夏秋冬四大板块的组合和衔接以及作者对小说引子的精心的谋篇布局,四大季节并不以大自然的规则出现,而是以秋天开始,模糊和无序深切地展现了黑人在白人世界中所受到的创伤。而作者对于引子的安排更使我们读者在强烈的对比中看见了黑人正于水深火热中,承受着巨大创伤却无力改变现状。第三章是对小说各种的叙事声音进行分析,多视角声音叙事-----第一视角与全视角第三视角交叉叙述和儿童克劳迪娅和成年克劳迪娅的叙述,蓝调音乐叙事,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黑人所正经历的深切的创伤。莫里森通过各种声音的讲述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小说中弥漫的浓浓创伤情节,各种视角地娓娓道来,让我们深信小说的真实性并深刻体会到这种透彻心扉的创伤感。在第四章中,本论文主要是从创伤话语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具体从民俗及神话话语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过度词化、排印、重复等这几种话语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对这几种形式的话语的分析,莫里森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白人文化给黑人带来的巨大创伤,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将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自我内化,最终不能找到正确的定位和归属感而迷失自我。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总结性章节,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