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森林垂直结构中的重要功能层,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多数重点关注凋落物层的持水蓄水能力,对于凋落物层对降雨的分配以及降水在凋落物层的运移特征研究较少,不能真正模拟森林坡面凋落物层的水文功能。因此,为了探究凋落物层持水能力与其叶片形态特征、所处坡度条件、凋落物层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混合模式的量化关系,了解凋落物层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浸泡法和人工模拟降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森林垂直结构中的重要功能层,凋落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多数重点关注凋落物层的持水蓄水能力,对于凋落物层对降雨的分配以及降水在凋落物层的运移特征研究较少,不能真正模拟森林坡面凋落物层的水文功能。因此,为了探究凋落物层持水能力与其叶片形态特征、所处坡度条件、凋落物层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混合模式的量化关系,了解凋落物层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浸泡法和人工模拟降雨法对不同条件下马尾松、樟和荷花玉兰3种叶片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凋落物层的截持水能力和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可准确地反映森林凋落物层在森林水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为客观评价凋落物层水分的传输机制及其水源涵养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凋落物层持水能力随时间的延长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在浸泡试验条件下,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各凋落物层的持水动态过程与浸泡时间符合对数函数关系(R~2>0.66),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则满足幂函数关系(R~2>0.99)。而模拟降雨试验条件下,无论试验条件如何变化,凋落物截留降雨过程均呈现截留量快速增加、逐渐稳定和雨后减小3个阶段。(2)凋落物层对森林地面产汇流具有一定的延迟作用,这种延迟作用随试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单位面积内凋落物层生物量较小时,3种类型凋落物层中,樟凋落物滞缓径流能力最强,单位面积内生物量较大时,滞缓径流能力在3种类型凋落物层中未表现出明显规律;除0°和5°外,凋落物层滞缓径流的能力随坡度的增大而变小,且马尾松和樟凋落物滞缓径流功能随其表层凋落物形成流路的增加存在变小的趋势。此外,随不同叶形凋落物的混合及其混合比例的不同,其滞缓径流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马尾松×荷花玉兰凋落物层对降雨的响应时间随马尾松凋落物占比的增加逐渐变早;而相同比例混合凋落物对降雨响应时间的快慢表现为马尾松×樟最晚,马尾松×荷花玉兰次之,樟×荷花玉兰最早。(3)凋落物类型、坡度、凋落物层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叶形凋落物混合方式都是影响凋落物层截持水能力的重要因子。浸泡试验中,3种类型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阔叶大于针叶,即樟和荷花玉兰大于马尾松。降雨试验中,凋落物层单位面积生物量为0.5 kg/m~2时,相同坡度条件下3种凋落物层的最大截留量(Cmax)和最小截留量(Cmin)均表现为樟大于荷花玉兰和马尾松,且它们之间的差距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凋落物层Cmin随坡度和凋落物层搭建形成水流路径的增加则呈减小的趋势。同时,与混合凋落物、单一马尾松凋落物和荷花玉兰凋落物相比,凋落物层的Cmax和Cmin均表现为樟最大,且马尾松×樟混合凋落物的Cmin随马尾松占比的增多而降低,樟×荷花玉兰混合凋落物中樟凋落物占比较多时Cmin较大;相同比例混合凋落物层的Cmin则表现为樟×荷花玉兰>马尾松×樟>马尾松×荷花玉兰。将两种试验方法下凋落物层的有效持水量进行比较发现,浸泡法测定凋落物层的拦蓄量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坡地条件下凋落物层的截留能力。但相比于浸泡法,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凋落物层截留蓄水的过程以及凋落物层对降雨的产汇流机制。(4)类似于森林冠层对降雨的分配作用,降雨到达凋落物层后也存在不同分配方式,即降雨经凋落物层形成凋落物截留、坡向流、侧向流和垂向渗流。其中,凋落物截留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最小,不到5%,垂向渗流占比最大,范围为58.63%~97.99%。而各水文分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凋落物所处坡度的增加会导致其坡向流的增加和垂向渗流的减少。本研究中,3种类型凋落物层的垂向渗流占总降雨量比例表现为马尾松最高,樟次之,荷花玉兰最小,且在坡度为15°~35°时阔叶凋落物坡向流占比多于针叶。同时,凋落物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方式会影响凋落物层产流的大小和类型;而不同凋落物混合改变了凋落物层的堆积结构,从而在不同坡度条件下改变凋落物层对降雨的分配特征。可见,无论是凋落物层形态特征、分布规律、混合模式,还是其所处坡度条件,都是影响凋落物层持水能力和水分运移的重要因素,是凋落物层水文功能评价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子。
其他文献
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作为我国特有的乡土珍贵树种,具有优良的用材价值,营造和培育闽楠人工林对于国家储备林建设及缓解我国木材安全风险十分的有意义和必要。林分改培中,引入的闽楠在什么样的林地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改培的林分选择和抚育间伐强度是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以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柏龙分场的柳杉纯林(L)、麻栎纯林(M)及柳杉×麻栎混
通过调控叶的形态结构来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已成为未来应对粮食、能源危机以及植物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膏桐(Jatropha curcas L.)作为极具潜力的能源树种在我国大量种植。然而,种子产量低下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研究叶片的形态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关系,对适当调控叶解剖结构来增强光合能力从而增加膏桐产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为膏桐的遗传改良策略提供新的方向,也可为其它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是我国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其刺被誉为十大抗癌草药之一,而皂刺发育过程及机理不清,影响皂荚的良种选育与栽培。因此本研究以皂荚幼苗为研究材料,利用形态学、生理学和转录组学相关方法和技术,研究自然条件和光质处理下的皂刺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生理变化,以期了解皂刺的发育过程及光质对皂刺发育的影响,为皂荚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广泛定殖于植物根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能力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这两类真菌可同时侵染同一宿主植物。然而,目前有关这两类真菌及宿主植物三者间的互作关系,特别是两类真菌对彼此与宿主植物共生建立过程的影响缺乏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类真菌的复合应用。基于此,本
碳代谢为植物生长提供碳骨架,维持细胞渗透势,并能利用储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提供短暂碳源,复水后碳代谢可参与木质部栓塞的修复;氮代谢为碳代谢提供光合能量,两者相互耦合能显著提高苗木的抗旱与恢复能力。目前,植物碳氮代谢集中于草本和农作物上,关于木本植物研究较少,现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的阔叶树种,且针对整株或单一器官C、N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关于不同器官间C、N同化物变化特征及关键酶活性变化对干旱的响应
根腐病是蓝莓(Vaccinium uliginosum Linn.)栽培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贵州省蓝莓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化学防治存在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病原菌容易产生抗药性等弊端。因此,寻找更有效的绿色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防治具有针对性强、不杀伤天敌和有益微生物,能够保护环境生态平衡,防治持久高效且病原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中
森林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础,土壤肥力状况对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影响密切,而物种调控是改善南方马尾松人工林针叶纯林土壤肥力的常用措施,凋落物输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衡量调控效果的重要依据。为了明晰调控前后土壤肥力的差异,高效地选择马尾松人工林调控树种及比例,了解马尾松人工林物种调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解袋法对不同林分、不同针阔比例凋落物分解进行一年的监测,探究马尾松人工林物种调控后凋落物与土壤肥力
兰科(Orchidaceae)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是生物保护的重要类群和探索物种分布模型的理想类群。贵州北盘江流域是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东湿、西干”常绿阔叶林的重要交错地带,降雨量充沛,喀斯特地质结构发育明显,过渡性、异质性与复杂性突出,是研究植物区系、揭示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与环境关系等复杂问题的理想研究基地。因此,本研究以贵州北盘江流域野生兰科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该地
兜兰属(Paphiopedilum)是兰科(Orchidaceae)中观赏价值较高、受威胁最严重、最受关注的类群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类群,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保护。该属植物花形独特、色彩绚丽,观赏价值极高,作为高档花卉被广泛栽培应用,流行于国际市场,因而各地采挖十分严重,普遍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濒危、极危。兜兰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维持问题深受诸多国家和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对贵州北盘江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马尾松当年生幼苗会出现全初生叶(primary needle seedling,PNS)和全针叶(secondary needle seedling,SNS)两种变异类型,两种类型幼苗的差异在于,SNS类型的针叶在幼苗发育的初期就萌发,而PNS只有初生的条形叶。但在马尾松幼苗生长发育过程中,糖是否参与了PNS和SNS两种类型幼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