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端文学看心理距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自幼失去双亲,又接连失去所有至亲。这种独特的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作品奠定了“悲”的感情基调。1968年10月以“敏锐的感受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精髓”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多数论文是从日本传统美意识出发研究川端文学,为了寻求新的视角,我借用了西方的美学理论,对川端文学进行解剖分析。第一章首先导入介绍了“心理距离”的概念。“心理距离”是1912年瑞典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作为艺术要素和美的原则的心理距离”这一论文中正式提出的概念。“心理距离”指除去事物的实践方面以及我们在对待事物时的实践态度,利用距离的抑制的作用创造新的基底,洗练经验。它成立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插入距离,第二步是调节距离。我认为在川端文学里可以看到心理距离的成立过程,通过借用这个理论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态度和心理上更好的把握作品。接着,从川端康成痛苦的人生经历可以得出心理距离生成的理由。对于川端康成而言,经历了与至亲的生离死别、故乡的丧失以及悔婚事件等等之后,他的人生是残酷而绝望的。为了超越它,川端康成选择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与实际人生保持距离寻找美的过程。第二章讨论了川端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主题,作为插入心理距离的方法的旅行。旅行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美丽的影像并展示在读者面前。旅行发挥着雾的作用,模糊了真实的人生,所有的残酷、不幸、悲哀因为旅行,与实际相隔离而变得美好。《伊豆的舞女》和《雪国》都是关于旅行的作品,《伊豆的舞女》的旅行虽然记录的是川端康成高中时代的经历,却是在川端遭受失恋痛苦之际所写。舞女不仅治愈了高中时代川端的少年的悲哀,更在数年后成为安慰遭受失恋伤害的川端康成的重要的人物形象。《雪国》之旅记录了一个现实生活方面形象很模糊的男人“岛村”三次进入雪国,与当地的艺妓“驹子”以及另一名叫“叶子”的女子的关系纠葛。通过雪国之旅,打破了一般的道德,描绘出了艺妓乃至女性之美。第三章讨论了心理距离的调节问题。男性之眼担任了距离调节的机械。《雪国》中,有视点人物和叙述者的区别。这个区别展示了作者对雪国的旅行的整体的调节。另外,在看女人时,为了不使她们走出旅行中的女性的范畴,而对她们的某些性质进行限定或者无视。例如,将“舞女”限定在“还是个孩子”这一性质中,作者并不考虑她作为女人的性质,从而排除了恋爱关系的可能性,这个做法体现了遭受恋爱伤痛的作者为了塑造舞女的美丽形象而下的苦心。同样,在《雪国》中,通过“岛村”的靠近和疏远使女人们永远保持着美丽且悲哀的形象。另外,景色对距离的调节作用也不能被无视。《伊豆的舞女》是一篇现实感很强的文章,有着距离不足的危险。为了使它朦胧,水的意向被大量使用。与此相对,《雪国》没有《伊豆的舞女》那样强的现实感,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缥缈无法捉摸得非现实的世界,有距离过剩的危险,因此,雪的意象被大量使用,将飘渺的世界冷冻住,增强它的存在感。如同死的背后孕育着生,无中暗含着有,火中生长着莲花一样,川端康成在沙漠中眺望着森林。川端的作品是有关心理的,在作者下笔一瞬间便插入了距离,并通过各种手法,逐渐成立。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研究项目内外因素与项目管理控制工具对项目管理绩效之间的影响程度,希望借此研究,了解与山西移动类似的通信运营企业的各级主管,在执行项目时,有
本文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1978-2010三十年的农民工报道为研究对象,借鉴了社会学和新闻学方面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运用框架理论为指导,对媒体所建构的农民工
<正>说到"失败国家排行榜"就不能不提《失败国家指数列表》。《失败国家指数列表》(The Failed States Index)是由国际著名政治刊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与美国和平
从2007年2月1日起,中国开展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但在清算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文章针对广西在土地增值税清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配至坦度螺酮组与阿普唑仑组各30例治疗,观察时间均为6周,疗效评定采用汉密尔顿
艾米莉·勃朗特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然而,她以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而闻名于世。该著作结构独特,想象力丰富且意义深邃,一直被认为是“文学中的斯蒂芬斯
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舒伯特,对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了贡献,有“歌曲之王”的美誉。虽然他的一生不得志,但是他的作品却充满着浪漫、纯洁的清新气质。舒伯特在
申克分析体系是奥地利音乐理论家海因里希·申克(1868——1935)创建,后来,由其学生继承、发展和传播,并逐渐衍变为"后申克"分析体系。该理论体系及其分析技术建立在调性音乐
<正>雾霾中的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因为PM2.5更容易进入鼻孔,穿过气管,进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也更容易吸附对人体健康有毒有害的物质。大多数
在艺术歌曲中,诗歌和音乐融为一体,旋律的进行与歌词的声调走向,诗歌语音的强弱缓急与音乐的和声节奏布局等这些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语言和音乐的密切结合,能在艺术歌曲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