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除了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另外的一些课程设置的原则诸如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等课程价值被日益关注;我国启动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是强调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今日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背景下,就是说,这区别于国家、地方课程的,承载着更多(或倾向于)直接经验的、注重实践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校本课程”主要由校长来领导和兑现。本文中的“校长领导”既是校长负责制的法理意义,也是作为一个学校领导集体的象征词,从来不是说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或是一个人去干。目前我国关于校本课程领导的研究大致还在起步的、应然的状态。在我国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其课程管理的主体是中央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或校长负责制)管理课程的权力非常有限,其主要职责是将国家规定的各种课程计划在课堂中得以具体实施,所谓“校长课程领导”的含义就是执行上级的指令。多少年来,中小学校无需自己来选择、开发课程,甚至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大纲下也无需自己来安排课时与教学设计;这种状态也深深地表现于校本课程管理中。然而,这一轮改革恰恰要求中小学在校本课程中要自主选择、开发和组织课程,国家不对这一级课程的目标、学习内容、实施计划与评价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相对国家、地方课程而言它是一个“空白课程”,这便凸显了本研究所指的校长课程领导力问题。显然,这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论题。本研究在方法上以实证调查为主,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笔者尽可能地做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选取了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杨浦区等上海市中心城区的60所中小学,包括小学和初、高级中学,发放校长问卷60份、教师问卷230份,共290份,各回收有效问卷54份和189份,共243份。同时,为了更深入地获取细节材料,本研究还采用了访谈、案例观察等工具,访谈对象包括中小学校长、教育学院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共计16人。另外,笔者还开展了较为丰富的文献研究,这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希望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印证自己的分析与结论,使之更具有普遍意义。本研究文本的框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笔者首先探讨了校本课程的由来、校长与校本课程领导的关系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案设计等。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探讨,分析了校本课程领导的由来、内涵与发展、影响因素以及课程领导观和领导模式等。第三章,基于对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力进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经研究发现在认知性能力方面校长缺乏自主管理的法人意识,囿于“按指令执行”的传统思维方式;在组织、实施与评价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第四章,针对现状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首先是在形式主义行政观的影响下,“课程执行”替代了“课程领导”;另外,校长校本课程领导也受到了应试成绩的压力和影响,学校间的协作也存在不足等。第五章,结合原因分析,提出了增进校长领导力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