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显微镜及经鼻内镜下翼腭窝及其相关区域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通过镜下翼腭窝及其相关区域的手术应用解剖,探索和定位经鼻内镜下该区域手术解剖标志点的空间位置,利用确定的解剖标志点指示手术位置及方向,及其与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确定手术安全界限;并探讨经鼻内镜下该区域不同手术入路的可控操作范围。
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共8侧显微镜下解剖,新鲜冷藏成人尸头标本共8侧模拟经鼻内镜下经扩大中鼻道——上颌窦后壁入路、经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上颌窦后壁入路、经鼻腔外侧壁切除——上颌窦后壁入路翼腭窝及其相关区域解剖,观察解剖标志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不同内镜手术入路的可控操作范围。
结果:
1.蝶腭孔位于中鼻甲后端附着处的前上外方,平均距离为10.39±0.83mm,其前方可显露筛骨嵴,蝶腭动脉或其分支由此出翼腭窝。由此处游离蝶腭动脉,向外侧咬除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及颞下窝,可避免误伤动脉。
2.眶下气房出现率为18.75%(3/16侧),不同程度遮盖翼腭窝、颞下窝对应之上颌窦后壁,对上颌窦后壁开窗进入翼腭窝及颞下窝造成影响,对蝶腭孔位置没有影响。
3.颌内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翼腭窝及颞下窝内前下部,行程无规律,其主要分支包括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翼管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内镜下可清楚辨认,腭降动脉自颌内动脉分出后,继续向前内侧走行,于下鼻甲水平、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交界处后方紧贴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管向下走行,术中容易误伤。
4.翼外肌与颞肌构成一平面,将颞下窝分隔成前后两部,经鼻入路进入颞下窝后部的手术可能会损伤翼外肌和颞肌。
5.翼管前口位于翼突根部,翼内板前缘与蝶窦底壁交界处外侧,蝶腭神经节的后方,翼管自此向后向外稍向上走行,指向颈内动脉前膝,翼管前口至颈内动脉前膝的平均距离为17.13±1.25mm。
6.圆孔位于翼突根部,蝶腭孔后外上方,翼管前口外上方,蝶腭孔后缘中点至圆孔内缘中点距离为10.83±0.88mm。圆孔呈管道型,自后内上向前外下开口,其后方为Meckel腔及海绵窦,可循上颌神经回溯寻找圆孔,蝶腭神经节位于圆孔内下方,是寻找圆孔的重要标志。
7.经扩大中鼻道——上颌窦后壁入路可控操作范围为翼腭窝及颞下窝前部上方,蝶窦外侧壁,包括翼突根部、圆孔、翼管,颌内动脉翼腭窝段及其分支眶下动脉、翼管动脉、蝶腭动脉,上颌神经、翼管神经及蝶腭神经节,在进行翼腭窝及颞下窝前部下鼻甲水平以下操作存在困难;经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上颌窦后壁入路可控操作范围为翼腭窝上方、颞下窝前部大部结构,蝶窦外侧壁,在经扩大中鼻道——上颌窦后壁入路可控操作范围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对颞下窝前部下方上牙槽后动脉等的可控操作,但对翼腭窝下鼻甲平面以下结构尤其是翼腭管区域可控操作仍然存在困难;经鼻腔外侧壁切除——上颌窦后壁入路可控操作范围包括整个翼腭窝及颞下窝前部结构,蝶窦外侧壁。
结论:
1.中鼻甲后端附着处、蝶腭孔、圆孔、翼管前口为翼腭窝及其相关区域手术的主要解剖标志点,位置恒定,通过阶梯性准确定位可以防止海绵窦、颈内动脉、颅内的损伤;
2.上述三种手术入路显露范围依次增大,后一种入路又可作为前一种入路进一步暴露术腔的后续步骤,可根据病变范围不同选择手术入路,避免过多损伤鼻腔正常结构,也可在术中根据需要,循序扩大手术可控操作范围。
第二部分:经鼻内镜下翼腭窝及其相关区域的影像学三维重建
目的:利用影像学资料建立三维虚拟现实模型,以期应用于术前手术计划制订、术中手术指导及临床教学训练。
方法:9例(共18侧)成年人新鲜尸头标本鼻窦、颅底CT的原始DICOM影像资料;导入Mimics软件系统通过软件同步显示同一部位的水平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并进行尸头骨性虚拟现实模型三维重建。
结果:
1、翼腭窝及其相关区域骨性结构、筛骨嵴、蝶腭孔、圆孔等重要解剖标志点在重建得到的三维虚拟现实模型(简称三维模型)上清晰可见,可从不同方向观察,并可于水平位、冠状位及矢状位上多平面准确定位三维模型上的相应位置;
2、在三维模型上测量翼管前口至颈内动脉前膝距离为16.84±1.20mm,蝶腭孔后缘中点至圆孔内缘中点距离为11.61±0.83mm,翼管前口内缘中点至圆孔内缘中点距离为11.18±0.87mm;
3、在三维模型上,可模拟经扩大中鼻道——上颌窦后壁入路、经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上颌窦后壁入路、经鼻腔外侧壁切除——上颌窦后壁入路,并可同时在三个平面上及三维虚拟现实模型上显示器械的位置。
结论:基于CT扫描的DICOM资料建立的三维虚拟现实模型,可准确直观显示骨性解剖结构,可应用于术前手术计划制订、术中手术指导及临床教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