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至八到”是中国古代传统地学著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地学著述对行政区域边界的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字表述方式。自唐以来地理志书编纂发达,先后有《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地理总志及数量众多的地方志,这些地志中记载的“四至八到”,对交通史、测绘史、地图学史的研究无疑是极其宝贵的材料。关于“四至八到”的专门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多附带在历史交通地理、地图学史领域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对“四至八到”里程性质、“四至八到”与中国传统舆图绘制关系进行的探讨,对“四至八到”的发展内涵、测量方法、方向里程数据由来等问题鲜少涉及。本文以中国传统地学著述中的“四至八到”作为研究对象,以“四至八到”的发展过程和方向里程数据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从科学技术史方面着手,以时间和空间角度展开对中国传统地学视域中“四至八到”的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阐释了本文选题的学术意义与研究方法,系统回顾了学术界对“四至八到”的研究状况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等内容。第一章主要从中国传统时期地学著述中记载的“四至八到”着手,梳理出“四至八到”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明确“四至八到”的概念并介绍“四至八到”主要包含的方向和里程内容。“四至八到”最晚在唐代形成雏形,中国古代传统地学著述中的“四至八到”没有统一的书写标准,书写体式上无规律可寻,表现了中国传统地学中非理性的一面。概念上“四至八到”是中国古代地学著述对行政区域边界的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字表述方式,彰显着中央与地方的概念,蕴含着王权政治统治的中心,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表示府州县方位距离。“四至八到”亦是王朝地理学中对地点之间相互空间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古代地理学描述地理空间关系的典范。第二章探讨了“四至八到”方向的测定问题。地志文本中的“四至八到”方位数据多样化,既有泛化的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是八个大方向,也有独创性的正向微偏。尽管自古以来我国指南技术先进,但越于纸上的四至、四隅、正向微偏不是指向工具测定的结果。本章以“四至八到”之“正向微偏”作为切入点,认为“四至八到”方位数据是由缩印在古地图上的行政单位、自然地物等进行相互间定位得来的。绘图者根据地方上报的地理、地图资料及自身实地考察的资料,在地图的绘制过程中为协调各地之间的位置关系,人为的将治所进行细微的位移,这使得地理志书与地图的方向产生误差。第三章以驿路里程为中心对明代山西府州“四至”道路里程进行复原和对比,阐述驿路里程和“四至八到”道路里程的关系,力图理清“四至八到”道路里程数据是驿程数据,还是其他道路数据。分析发现“四至八到”道路里程数据不完全来源于驿程数据,驿路交通不是“四至八到”方向里程书写的惟一参照,府州“四至八到”走向不以驿路交通为主,而与府州县“四至八到”的界至和道路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第四章从古代距离测量方法入手,以科学技术为研究思路,探求“四至八到”道路里程测量可能应用的直接、间接测里方法。事实上,在文献中难以找到我国古代为了道路里程测量而进行全面的直线距离测量的记载,只在地志中以“四至八到”的形式将里程数据保存下来。因此,尽管中国古代掌握了测量距离、高程等技术,并不能证明中国古代道路里程测量时运用了这些技术,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和必然的联系。结语部分指出了中国传统地学著述中“四至八到”的异质性体现在时间方面,同一性体现在空间方面,二者的交织下导致了中国传统地学著述中“四至八到”的复杂形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