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主体间性——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l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关于翻译主体性问题的回顾和评析,本文认为翻译界对于翻译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主体性的研究上,而对主体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西方哲学和文论已经开始了由主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向,所以翻译研究也应该以翻译的文化转向为契机开始由主体性研究向主体间性的转向。笔者认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分别是不同性质的主体即:创造主体,翻译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三者构成平等的主体间的关系。翻译不再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征服,而是主体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然而,主体间性绝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因为在交流过程中,译者主体实际上发挥着其主观能动性,主动认识其自身、作者和读者等不同主体,并且根据其翻译动机和翻译观来协调其与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的亲疏关系,选择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另外,由于主体间的交往不仅存在理解和统一,也存在着冲突、误解和差异,故此,译者主体此时应根据一定的规范来对主体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及其《浮生六记》英译本的个案分析认为:《浮生六记》英译本之所以能同时受到国内外读者的一致推崇恰恰是译者主体对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之间关系进行成功协调的结果。可以说,林译《浮生六记》是译者、作者和读者主体之间关系的完美契合物,而成功的译作应是主体间关系的完美契合。 论文的前言部分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是文献回顾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历史回顾从而试图回答“谁是翻译主体”和“什么是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这两个问题。第二章论述了译者、作者和译文读者主体间的交往以及在交往中所遵守的规范,并指出译者主体因素对主体间交往的协调和影响。第三章简要介绍了《浮生六记》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者和译者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其译者林语堂的翻译观、翻译动机及其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视野及它们对主体间关系的影响。第四章具体论证了在林语堂的Six Chaptersof a FloatingLife中,译者的主体因素对主体间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对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第五章从哲学解释学中的视野融合和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的理论角度,阐述了译者对翻译主体间关系协调的最高境界应是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间同时达到视野融合。林语堂特殊的文化身份及其与沈复的文化气质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高度相似性,使其能和其他两个主体间达到最大程度的视野融合。因此林译《浮生六记》是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主体间关系的完美契合。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本文对英语关系从句产出难度顺序进行了探讨。文章通过比较、讨论发现,中国外语学习者在英语关系从句产出难度顺序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且这些因素即可以在不同层面产生影响
词汇、语音和语法是构成语言三大要素。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取决于学习者的词汇宽度知识和深度知识。词汇学习是学习者凭借某种学习策略的动态参与过程。英语作为一门生机勃勃
戏剧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以舞台演出为目的,同时蕴涵着文化特质,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可像诗歌,小说一样用于阅读欣赏。由于戏剧的双重性,戏剧翻译必定要比其它文学类型的翻译有更
华裔女作家伍美琴于1998年发表了小说《裸体吃中餐》。小说主要围绕李罗碧的华裔美国家庭,具体描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中琐事以及罗碧的个人感情问题。从哥伦比亚大学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