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其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经济发展是否一定要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绿色发展能否实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创造性地揭示了这两者的动态关系。但污染问题不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动得到解决,真正实现青山绿水的是隐藏在收入提高背后的结构变革和科技革命。它们随着经济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本文基于2003年到2015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方法,实证EKC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并找到其动力机制,探讨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减排政策。 研究发现:1.我国SO2、工业烟粉尘与废水的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EKC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物排放强度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三类污染物的EKC拐点所对应的人均GDP分别为8643元、9733.39元和6654.74元。2.我国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2003年中西部地区除了少数省会外,大部分城市依然处于曲线拐点左侧的红色或蓝色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高昂。2015年,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均越过拐点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绿色发展从早年东部的星星之火发展成如今的燎原之势。3.重工业的自我改造升级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经济的进步,重工业由传统行业的污染大户逐渐转变为新型产业的减排先锋。4.科技投入只有当经济到达较高阶段时,减排效应才能够凸显。 因此,在大部分城市均实现绿色发展的国情下,经济进步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收入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环境的改善。并且,加快重工业的转型升级,注重环保科技的研发,将工业结构和科技投入的质量放在首位是加快我国工业绿色化进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