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脏移植(HT)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被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反复进行评价。虽然这些结果非常有价值,但是它反映的是各中心在不同临床路径和管理策略下得到的一整套经验,并不一定能够代表和适用于每个HT中心。本研究旨在回顾总结本中心接受HT病例的特点和中期生存率,分析影响本中心HT病人中期存活的危险因素。方法:2004年6月至2010年5月,本中心完成HT手术200例,所有病例资料和随访信息均进行详细登记并形成数据库。描述分析病人的术前基本特征并与ISHLT年度报告资料进行比较。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本中心病人1-5年的总体生存率、不同年龄组生存率并与ISHLT年度报告的生存率进行比较。统计本中心随访中位数2.6年时,分类死亡原因的累积死亡率和机械辅助过渡至HT病人生存率并与ISHLT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本组HT手术满1年的160例病人中期存活和中期移植心脏死亡的危险因素。根据本中心术后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监测排异反应的病理结果和远期随访结果,评价本中心低频率EMB监测国人HT术后排异反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与ISHLT入选的HT病人比较,本中心存在供体缺血时间较长、病人术前肺血管阻力(PVR)较高和瓣膜病病人比例较高的不利于病人总体生存率提高的因素:而病人体重指数较低,心肌病比例高,冠心病比例低和机械辅助过渡至HT比例低,均有利于本中心病人总体生存率提高。与2009年ISHLT年度报告的1年,2年,3年,4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5.8%,82.1%,79.0%,75.9%和72.7%相比较,本中心病人生存率分别为94.4%,92.8%,91.9%,88.8%和88.8%。本中心7例机械辅助过渡至HT病人,全部采用临时辅助装置——体外膜肺氧合器(ECMO),术后3个月,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是85.7%(6/7例),71.4%(5/7例)和71.4%(5/7例),与ISHLT心室辅助装置过渡至HT的存活率86.4%,81.5%和68.8%相似。术后3月,1年和5年本中心HT病人术后感染死亡率为0,低于ISHLT感染死亡率分别是2.12%、3.17%和4.22%(p>0.05,<0.05和<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本中心病人术前体重、身高、sPAP、dPAP、mPAP、PCWP,总胆红素、血肌酐和NT-proBNP高水平是影响移植心脏中期存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人术前体重(p=0.057)、mPAP (p<0.05)和血肌酐(p<0.05)水平是影响本中心病人或移植心脏中期存活的危险因素(p<0.05)。而供体缺血时间(2-10h)和病人术前年龄,心脏指数,PVR,左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不是影响本组移植心脏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在本中心的免疫抑制方案下,本组病人采取低频率,术后6个月3次,术后12月1次常规EMB监测HT病人排异反应。常规EMB共652例次,发现各级别排异反应发生比例:Ⅲb级和Ⅳ级0例次,Ⅲa级2.9%,Ⅱ级9.5%,Ⅰb级2.3%,Ⅰa级25.4%,0级59.9%。有超声心动图证据的心功能异常或心室肥厚病人增加作EMB12例次,其中Ⅲb级占16.7%、Ⅲa级占41.7%、Ⅱ级占8.3%、Ⅰb级和Ⅰa级各占8.3%、0级占16.7%。本组病人术后3个月、1年和5年排异反应死亡率(0.63%,1.25%和1.25%)与ISHLT(0.86%,1.29%和1.94%)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虽然与ISHLT资料比较,本中心存在HT供体缺血时间较长,病人术前PVR较高,瓣膜病病人比例较高的不利因素,但是本中心1-5年生存率高于ISHLT8.9%-16.0%。按照本中心的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低频率EMB监测HT病人排异反应,术后1-5年内本中心病人排异反应死亡率与HISLT无差别;而感染死亡率为0,低于ISHLT感染死亡率3.2%-4.2%。由于供体保护措施到位和注重肺动脉高压病人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针对性治疗,在本中心控制的供体和病人入选标准内,供体缺血时间和受体术前PVR水平不是影响移植心脏中期存活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