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流传盛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这种形式在内蒙古包头市被称为社火。包头市地处塞外高原,背靠阴山,南依黄河是历史上有名的水旱码头,又为西北经济贸易重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屯垦戍边”的逐步实施,内地人口渐次流入,促进了内地与塞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尤其清代,“走西口”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晋陕等地的大量移民相继流入,他们把各自家乡的民间文艺带来塞上,对于包头地区秧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包头市格亥图村跑圈子秧歌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流入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笔者基于对秧歌本身的多重价值及其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联系,选择了“跑圈子秧歌”这一民间音乐现象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收集和亲自去田野调查相结合,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对跑圈子秧歌进行个案调查和理论研究,从而对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状貌及音乐形态特征进行针罗密缕式的观察,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这一地方性音乐文化独特的人文艺术价值。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跑圈子秧歌的形成与发展作一概括;第二章是秧歌艺术的载体——秧歌队;第三章是跑圈子秧歌表演形式与音乐形态;第四章是跑圈子秧歌的传承与变迁。跑圈子秧歌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孤立存在而被探讨,而是把它和相关学科中的要素在整体中予以强调和凸现。通过对跑圈子秧歌的调查与研究,力图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跑圈子秧歌这朵古朴、风趣的民艺之花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