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储官,即是指具有“官”的身份,同时又兼有储才待调功能的官职类型。汉唐时期的储官结构中,有三类储官较具代表性,分别是汉代的三署郎、魏晋南朝的东西省散官和北朝隋唐的侍卫储官。
三署郎是汉代储官结构的核心,其他储官往往“比郎”而设。三署郎储官功能形成于西汉武帝时期,随着“比秩”的建立及汉武帝推行“以内制外”的统治方针,三署郎“出职补吏”,由此具备了储官功能。两汉时期三署郎除授多为起家之官,针对于此,王朝有意识的让三署郎“给事”、“试职”,以培养其行政技能,同时又通过功绩、察举,选拔三署郎出任王朝有秩吏员。及东汉后期,随着公府掾属储才候选地位的提升,三署郎储官功能日趋式微,最终在魏晋时期完全消失。
魏晋南朝,以散骑诸职为代表的东省散官和以左、右卫将军以下禁卫武职为主体的西省散官逐渐成为王朝储官的中心。魏晋时期,随着散骑诸职的设立,东省系散官率先崛起;西省系诸职虽在西晋初年急速扩充,但由于其时它们尚需领兵宿卫,职非冗散,因此尚不具备储官功能。东晋立国,皇权寡弱,禁卫体系的衰落使得大量西省系官职无兵可领,渐成闲任。及刘宋时期,在东省散官的拉动之下,西省系诸职终于脱离禁卫职掌,恒定的成为王朝储官。最终在南齐时期,王朝为管理诸职,特置东西二省,以标识其独特属性,由此迄至梁陈不变。东西省散官位于建康宫城内皇帝私人属性较强的“太极殿--端门(太阳门)”以西的位置,与皇帝关系密切,因此即便是在皇权政治的“变态”时期——六朝贵族制时代,东西省散官也具有维系、伸张皇权的潜在机能。
北朝隋唐时期,北族入主中原,军功阶层崛起,以禁卫侍从为主要职掌的侍卫储官一跃而为王朝储官的主流。北魏初年,受北亚游牧部族传统的影响,王朝建立起一批名号五花八门的侍卫储官。及孝文改制,诸职或被改造,或被废除,侍卫储官一度从北魏政权中消失。但北魏后期至周齐隋唐新一轮皇权的伸张与扩展,又带来侍卫储官的重建,历经演化,最终发展定型为隋唐三卫。三卫性质本属流内官,但从唐代墓志中屡屡出现的三卫出职称“释褐”的情形来看,唐人似乎有意模糊其官员属性,而强调只是一种任官资格。
总体而言,三署郎、东西省散官和侍卫储官的演变受到了当时政治形势变动的影响,它们的发展历程,各自彰显了所处王朝的时代特征。而三署郎等与皇帝、官僚的互动,也为我们解析身份与行政技能、皇权与官僚特权之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