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本院ICU送检样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样本中的分布情况,统计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析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及本院ICU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能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及防止耐药菌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本院ICU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鉴定,统计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样本中的分布情况。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其对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测定金属酶IMP、VIM、GIM、外膜孔道蛋白OprD2和Ⅰ类整合子基因表达,分析本院ICU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能的耐药机制。 结果: 1、2010年1月-2011年12月从重症医学科送检标本中分离所得267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痰液、尿液、血液、粪便、脓液、引流液、导管尖端及胆汁等,其中痰液标本分布率最高为198株,占74.2%。 2、26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多粘菌素B全部敏感外,耐药率较高的为替卡西林/棒酸75.66%、头孢曲松67.79%、氢曲南53.93%和哌拉西林51.69%,耐药率较低的为丁胺卡那3.75%和妥布霉素22.10%。 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天数>2周、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及气管插管(切开)(P均<0.01)。对以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入住ICU天数>2周(OR=2.020,95%CI=1.191-3.427)、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OR=2.002,95%CI=1.182-3.389)、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OR=2.043,95%CI=1.209-3.454)及气管插管(切开)(OR=2.041,95%CI=1.206-3.455) OR值均大于1,提示为危险因素而非保护因素。 4、以产IMP-1标准菌株和VIM-2标准菌株为阳性对照,以双蒸水为阴性对照,PCR结果显示83株耐药菌中检测到IMP-1基因阳性11株,阳性率为13.25%。VIM-2基因阳性9株,阳性率为10.84%。Ⅰ类整合子IntlⅠ基因阳性检测到68株,阳性率81.93%。外膜蛋白OprD2基因缺失共71株,缺失率为85.54%。其余耐药基因均未检出。 小结: 1、本院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痰液、尿液、血液和脓液等,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 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天数>2周、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及气管插管(切开),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入住ICU天数>2周(OR=2.020,95%CI=1.191-3.427)、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周(OR=2.002,95%CI=1.182-3.389)、应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OR=2.043,95%CI=1.209-3.454)及气管插管(切开)(OR=2.041,95%CI=1.206-3.455)OR值均大于1,提示为危险因素而非保护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病人入住ICU的时间并尽量减少气管插管(切开),以此延缓或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 3、83株亚胺培南耐药菌中检测到IMP-1基因阳性11株,阳性率为13.25%,VIM-2基因阳性9株,阳性率为10.84%,表明耐药菌产生的IMP-1和VIM-2酶是PA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之一。83株耐药菌中外膜蛋白OprD2基因缺失的共71株,缺失率为85.54%,说明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也是我院ICU分离的PA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之一。Ⅰ类整合子IntlⅠ基因阳性检测到68株,检出率较高。此外,本研究发现有7株(8.43%)耐药菌并未检测以上β-内酰胺酶和Ⅰ类整合子的基因表达,同时OprD2也并未发生缺失,这结果提示PA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除β-内酰胺酶的产生、外膜通透性改变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外,其他的耐药机制也同样重要,尚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