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评估了饲料中不同糖水平及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等的影响。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饲料糖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蛋白摄入及饲料利用的影响实验设计了五组等氮(48%粗蛋白,干重计)等脂(10%粗脂肪,干重计)饲料,饲料可消化糖源为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分别为0%、7%、14%、21%和28%。每个饲料处理组三个平行。实验鱼饲养在流水网箱中,每网箱(长120cm×宽70cm×高50cm)放入22尾(平均初始体重2.74g)。实验周期8周。养殖过程中采用饱食投喂,每天两次(早上8:00,下午4:00),同时监测水质。实验结果表明,各饲料组鱼之间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相对于投喂7%、14%、21%及28%玉米淀粉饲料组的鱼,0%玉米淀粉处理组每日蛋白摄入量明显更高。同时,0%玉米淀粉组饲料系数(FCR)和每日饲料摄入量(DFI)也要显著高于其余四组(P<0.05),而其余四个含糖组之间的饲料系数和每日饲料摄入量无显著差异。此外,0%玉米淀粉组的蛋白质效率低于其他四组,并与21%、28%玉米淀粉组差异显著。各组实验鱼肠系膜脂肪体比无明显差异,无糖组的肝体比显著低于14%、21%及28%玉米淀粉组。肝糖原含量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提高而增加。全鱼水分、蛋白、脂肪、灰分含量及肌肉水分、蛋白、脂肪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0%玉米淀粉组的鱼肝脏蛋白水平要明显高于14%、21%及28%玉米淀粉组。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7%-28%玉米淀粉可减少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摄入量,且能在不影响生长的情况下提高饲料利用率。2.不同饲料糖脂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及体组成等的影响实验设计了七组等氮(53.5%粗蛋白,干重计)等能(3.6kcal/g)、糖脂比水平分别为0.03、0.36、0.79、1.4、2.31、3.83、6.88(对应的糖、脂肪含量分别为 CHO0.5/L16、CH05/L14、CH09.5/L12、CHO14/L10、CH018.5/L8、CH023/L6、CH027.5/L4)的饲料。每个饲料处理组三个平行。实验鱼饲养在流水网箱中,每网箱(长120cm×宽70cm×高50cm)中放入15尾(平均初始体重10.16g)。实验周期8周。养殖过程中采用饱食投喂,每天两次(早上8:00,下午4:00),同时监测水质。实验结果表明,当糖脂比从0.03增加到3.83时,实验鱼增重率(WG)逐渐下降,但各组间并无显著差异,而当糖脂比水平继续上升至6.88时,增重率显著下降。各组特定生长率(SGR)的变化趋势与增重率一致。饲料系数变化趋势则与增重率相反,随饲料糖脂比水平增加而增加。各组间蛋白质效率差异也十分显著,糖脂比水平为0.03实验组的蛋白质效率明显高于除0.36以外的其余各组。各组间的脏体比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与糖脂比呈明显的负相关性。糖脂比高的组,其肝体比和肝糖原含量也相对更高,而肠系膜脂肪体比和肥满度则随糖脂比上升而明显下降。此外,糖脂比还影响了鱼体组成。全鱼水分含量随糖脂比增加而显著增加,高糖脂比组的全鱼蛋白含量也更高,而全鱼及肌肉脂肪含量则随糖脂比上升而下降。各组间的血浆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而血糖、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含量受饲料糖脂比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主要表现为:糖脂比低的组其血糖水平也较低,而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则相对较高。另外,各实验组鱼肠道α-淀粉酶活力也因糖脂比不同而存在差异,表现为随饲料糖脂比上升而上升,而肠道脂肪酶活力则随饲料糖脂比上升而下降,且各组差异显著。肝脏切片显示,肝脏组织受饲料糖脂比的影响也极为明显,高脂低糖组出现肝脏细胞核偏移、细胞肿胀、空泡化等现象,高糖体脂组的肝脏细胞也出现肿大。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当饲料糖脂比水平从0.03(CHO0.5/L16)提高到3.83(CH023/L6)时,不会对鱼体生长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