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感觉派处于现代文学繁盛的三十年代和上海这个极为特殊的商业都市,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被认为是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作家,他们的作品从创作内容到艺术风格都与时代主流不合,创作手法十分奇异,在以上海这个当时中国最为凸显资本主义和殖民化特征的都市为生活环境和创作土壤的的新感觉派作家得到了不同以往的创作资源,并受到外来的创作方法和文艺理论的影响,试图以一种新的小说形式去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张扬自己的创作个性。这个派别给读者的最直观阅读特点,是文本的形式层面的特征——十分个性化的文体。在以往对新感觉派小说的种种形式研究出现了一些缺憾,如:对经典作品的类似分析重复出现率很高、在对小说进行形式研究的同时忽视其与作品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小说体式命名混乱等,而新感觉派复杂的小说形态特征需要借助涵盖了美学、形态学、修辞学含义和兼有类型研究视角的一个范畴——“小说体式”(概言之,是不同种类的小说在内容组织和结构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独特形式)才能很好地掌握。新感觉派小说体式的产生是对以往小说体式的一种继承、延续、变革的演变发展过程,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学环境下的产物,同时也与作家们的所受的外国文学的直接影响和居住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新感觉派小说体式的主要类型是心理小说,根据形式特征(包含叙事结构、叙述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几种形式因素)作为分类标准,在流派内部又可以将心理小说分为新感觉小说、体验型心理小说、心理分析小说三种:一、新感觉小说的命名可以追溯至日本的新感觉派,这类小说的主要作家是刘呐鸥和穆时英,表现重点是一些感官印象的呈现和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心理流程与现实图景交错的方式结构小说,其叙事构成与主题有一定关联,一般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以人物心理变化、特别是主人公在感情之中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结构小说;另一是将围绕某个主题为中心而出现的各种社会图景和各种小事件通过叙述的空间形式来建立结构。叙述方式较为多样化,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语言文体上的种种“闪光点”更是这类小说得名的关键,如语言“视象化”、修辞手法极为丰富、文体上的大胆尝试等。二、如果说体验型心理小说是从人物叙述者的“内”视域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展示,那么心理分析小说就更多地是在人物之外的视角来观察其心理,二者的命名区分是以叙述方式作为主要依据的。体验型心理小说以人物心理的全程“实录”为小说结构,将人的意识流动、主观印象、感觉等心理活动的持续发展、变化过程作为主要的叙事内容,情节极度淡化,多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方式,叙述者即“我”——小说中体验生活和发表感想的主人公,广阔而变化多端的心理时空使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三、心理分析小说不仅指在作品内容上渗透着弗洛伊徳的精神分析学说,形式上呈现的“心理分析”特征尤其重要,这类小说以以对人物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