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人类创造各种物质生产资料的载体,只有对土地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经济价值。而土地开发作为一切生产开发的基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柴达木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自古至今“地广人稀”是其最基本人文地理特征。一直以来,人类活动较少,土地开发落后,历史时期主要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直至民国,在全国积极倡导开发西北的社会背景下,得到国民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柴达木地区人类活动日趋频繁,生产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依托柴达木优势土地资源,逐渐打破了畜牧业生产单一的土地利用形式,农业生产、矿产开发逐渐兴起,产生了新的土地开发利用形式。民国时期,柴达木土地开发主要表现在农耕、畜牧、采矿等生产性开发,以及非生产性开发,包括交通道路的修筑与城镇的形成。而土地的生产性开发与非生产性开发是相互联系的,两者互为促进,密不可分。具体来说,农业、牧业、采矿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某一地区城镇与交通网络的形成,反过来说交通发展过程中同样会相应的带动农牧业、工矿业的连带发展,可以说土地开发的两种类型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民国时期,柴达木地区的农业发展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境内出现了大规模农垦活动,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进入柴达木,在东部都兰、乌兰等地形成了农耕区。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水利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开发,为建国以后柴达木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畜牧业发展,自古以来便是柴达木土地开发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而到了民国时期畜牧业发展却没有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没有延续其优势地位,发展相对缓慢。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柴达木畜牧业开发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影响其发展的各个因素,进而采取有效地解决办法,为今后柴达木畜牧业开发提供借鉴指导意义。柴达木地区被誉为“聚宝盆”,顾名思义,柴达木内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民国以前仅有少部分矿产资源被利用,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柴达木地区的科学考察,更多矿产资源被认识,为今后柴达木成为经济区域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柴达木地区交通和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是得益于柴达木地区农业、牧业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间接来说,交通与城镇的形成离不开人口的增长、行政建制的变化以及政府经济开发力度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柴达木地区城镇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交通用地面积的增加等。但另一个层面来说,正因为有了交通和城镇,土地的经济价值才更加明显。民国时期,青新公路贯穿柴达木,促使交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城镇的形成与农业垦殖活动相互关联,民国时期城镇大多在东部农垦较为发达的地区,例如今都兰县诺木洪、香日德等地。本文大致从以上五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柴达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其中以土地生产性开发经济价值的为主要内容,还包括土地作为公共资源非生产性开发社会价值的体现。通过对土地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出柴达木土地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包含民族复杂、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文化落后、政治影响等方面。本文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论述,旨在分析民国时期土地开发的过程,以及开发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还原这一时期柴达木的土地开发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