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优化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j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单质硫作为正极、金属锂作为负极的锂硫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及价格低廉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硫本身的电子和离子的绝缘特性,以及硫电极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锂易溶解于有机电解液等诸多因素,导致其活性物质利用率不高、循环性能较差,从而严重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实用化进程。为此,本文采用商业化的介孔碳和微孔碳作为导电基体与单质硫经球磨和热处理的方法,优化了硫-碳材料的制备条件、组成及比例,获得了高硫含量的硫-碳复合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聚苯胺包覆硫-碳多重复合材料。   首先,选择业已大宗生产的多壁碳纳米管和导电炭黑作为基体,采用球磨和热处理的方法,优化了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条件、组成及比例,制备了电化学性能较佳的硫-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呈现出网络状立体构型,介孔的多壁碳纳米管易于形成一个较好的导电网络,而微孔碳导电炭黑可以与硫更稳定地结合保证了硫在复合材料中的稳定性。实验证明,球磨时的最佳转速为120 rpm,多壁碳纳米管与导电炭黑的最佳比例为1∶2,最佳硫含量为70 wt%;在400 mA·g-1电流密度下,在优化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初始放电容量达到919 mAh·g-1,循环50周后仍保持在598 mAh·g-1。   以上述条件制备的硫-碳复合材料为基础,采用化学氧化聚合苯胺单体的方法进行原位包覆,制备了聚苯胺包覆量分别为2.9%、5.5%和11%的聚苯胺包覆硫-碳复合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其中5.5 wt%聚苯胺包覆的复合材料硫含量仍高达66.2 wt%,聚苯胺均匀包覆在材料表面并表现出最优异的性能;在400mA·g-1电流密度下最高容量可达1028mAh·g-1,循环50周后其放电容量仍保持在699mAh·g-1;同时对其在0.5C及1C倍率下进行充放电测试,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其他文献
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物的处理与准确检测,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电化学检测方法操作简单,仪器易微型化、智能化,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纳米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复合纳米材料的研
电子和分子碰撞是物理和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入射电子能量低于靶分子的电离阈值和分子碰撞时会发生电子贴附分子解离过程,产生中性和负离子碎片。负离子碎片的碰撞截面
据美国防腐蚀工程协会(NACE)权威数据分析,每年美国因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5%,而我国因金属腐蚀引起的损失占到GDP的5%,因此,寻求合适的方法抑制材料的腐蚀对社会的节能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防腐涂料对金属进行涂装保护是目前最经济有效、广泛应用的防腐蚀方法。聚苯胺(PANI)复合防腐涂料具有独特的抗划伤和抗点蚀性能,是一种适用于酸性
本实验以一株分离自夹竹桃根部且活性较好的内生真菌R22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确定R22为青霉属(penicillium)。利用大米培养基,对R22进行固态发酵,发酵产物阴干后用乙酸乙酯和甲醇分别反复浸泡提取,提取液经过蒸馏后得到粗品浸膏。通过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手段对菌株R22的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根据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合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红外光
爸、妈:  想起上次见你们已经是半年以前了,上了大学之后我就一直很少回家,难得的一次春节也因为有任务在身没办法赶回来和你们过年。有时不得不感慨时间的飞逝,明明觉得自己不过刚离开高中校园不久,却已经开始面对大学毕业的离别。前几个星期打电话和你们聊起这件事,你们还说我毕业那天一定得过来给我送一束花。  似乎从小到大,你们都没有缺席过我人生的任何一个瞬间,哪怕很多时候,这些关于我的事会打乱你们的生活节奏
期刊
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I-/I3-电对具有电化学反应速度快和可逆性高的优点,但I-及其氧化还原产物I2、I3-易溶于有机电解液中。导电炭黑(BP2000)的高比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