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是汉字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字书。迄今为止,对《说文解字》,尤其是小篆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共时的、静态的分析。本文从历史的角度,以《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收录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和《说文解字》收录的小篆字形为研究对象,对会意字的古文字字形作历史的疏理。通过对各自构字形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历史的发展中会意字的形义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殷商、周代以后至秦汉之间的新造字多是“义+义”结构,同时,在固有的会意字中间,部分会意字由“形符+形符”、“形符+义符”的结构向“义符+义符”的结构演化,因此,会意字在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以“形符+形符”的结构形式为主体转化为以“义+义”的结构形式为主体。另一方面,会意字系统处于演进之中还表现为会意字和非会意字之间也有相互的转化,即部分独体的象形和指事字也转化为会意字,同时,一部分会意字演化为形声字。
会意字的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形的比拟到意的表现的渐进过程。在具象与抽象的较量中,抽象的“意”虽然在形式上占据了优势,但是具象的“形”却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同时,“形”与“义”两两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还先表现出先民的二合性特征。造成这种变化的深层文化原因,归集到思维层面,我们认为与汉民族固有的具象性思维、整体性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精髓形成一种合力,决定了汉民族选择“以形表意”作为汉字系统的基础,影响着会意字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了将抽象与具体完美结合的方式,并形成了唯汉字独有的二合性特点。同时,长期使用汉字,汉字的视觉感知形象又固化了汉民族思维方式。汉字形体是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投影,而这种直观可感的汉字形态,又强化了汉民族从直观感性经验出发、去认识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