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海外华裔文学界的后起之秀,加拿大华裔女作家方曼俏近年来因其短篇故事集《中国狗及其他故事》、长篇小说《午夜龙记》而受到世人的瞩目。尽管她问世的作品不多,却颇具影响力。其长篇小说《午夜龙记》被誉为勃兰特、俄勒冈州人人选读图书,以及200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荣誉图书。方曼俏的小说着眼于小镇华人生活。没有唐人街的“庇护”,形单影只的华人家庭在白人圈子里的生活境况,这种生存环境对加拿大华裔的精神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内外两重世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作者描述思考的重点。见微知著,通过描绘一个华人家庭具体的生活场景,作者向世人揭示了加拿大华裔这一群体的广阔的生存图景。方曼俏以平淡的笔调,温和的语气,将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然而平静的外表下暗流涌动。最初的华裔移民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回首家乡,万里迢迢,茫茫大海阻隔期间;而这片他们挥汗流血的土地却排斥、歧视他们。他们是谁?他们属于哪里?哪里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灵魂归宿?“无家可归”使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备受煎熬。无根感、飘零感、茫然感、无望感,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身份危机问题。作家方曼俏以小说这种感性的方式,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人物经历的描述,提出了一个深沉的问题:华裔移民应该如何建构他们作为加拿大华裔的身份?这也是本篇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身份危机问题在最初的时候或许只是零散的存在,只能被一些情感丰富、思想敏锐或有特殊经历的人感知到。然而,在人类历史进入近现代史以来,身份危机问题就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众多的学者为此殚精竭虑,苦思解决的方法。为什么身份危机问题会变得如此的普遍和尖锐?这与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后形成的复杂多样的国际关系、民族关系、种族关系乃至性别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学者潘守文先生以后殖民国家加拿大民族身份为例,指出“就国内而言,加拿大民族身份即英裔与法裔、土著以及其他少数族裔关系的总和;就国外而言,加拿大民族身份即加拿大英裔与英国、美国、世界其他民族之间文化关系的总和”。近现代之前人们拥有的固定、纯粹的身份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而支离破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后殖民批评理论在学术界独树一帜,至今仍能感受到其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因为后殖民批评理论以非殖民化后形成的复杂多样的种种关系为研究对象,直击人类面临的最迫切、最复杂的问题。身份建构问题自然而然成为后殖民批评理论的主要研究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复杂、多变零散的世界,越是在一个纷繁的世界中,人们越是要明确自己在历史坐标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后殖民批评理论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主要工具。 虽然加拿大华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既不属于被殖民者,更不属于殖民者,但是诚如一位学者指出,“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思想可以存在于任何文学文本中”(Tyson365)。就内涵和实质而言,加拿大华裔的经历与后殖民批评理论的研究对象相切合。加拿大华裔既是少数族裔,又是加拿大社会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身份构建可以从种族、文化、性别三个方面来分析。另外,为了更有效、更清晰地分析和研究身份构建问题,本篇论文将小说《午夜龙记》中的主要人物因其不同经历,对主流社会、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划为三代人。第一代以周亨运(Hing-Wun Chou)为代表,这代人大多是中年以后移民到加拿大;第二代以周立坤(Lee-Kung Chou)为代表,这代人大多是青年时移民到加拿大;第三代以周素珍(Su-Jen Chou)为代表,这代人包括童年移民到加拿大以及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 首先,在与加拿大主流社会关系的问题上,三代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态度。尽管第一代华裔移民为加拿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是由6,500个中国苦力的脊背扛起来的”(Bumsted215),但是主流社会却将他们视为低等的民族加以歧视跟排斥。然而华裔移民怀抱着终有一天荣归故里的梦想,在种种不利的条件下,坚韧地生存了下来。为了相互支撑和保护,他们组成了华人社区。华人社区的形成一方面为背井离乡的第一代移民带来了温暖和关爱;另一方面,它也将第一代移民从加拿大社会隔离开,隔断了本就稀少的相互交流和了解的机会。作为异乡的异客,第一代移民在情感上与加拿大这个国家非常疏远。他们就像是被领养却备受虐待的孩子,并不认为自己是加拿大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没有形成公民的意识,他们只是一群生活在角落里、希望不被看见的人。来自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是造成这种情感疏离的主要原因,而第一代移民自身的局限性,比如说语言的障碍,缺少对主流社会基本的了解等原因也加剧了这一情感疏离。第一代移民与主流社会的隔绝实际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找寻到自己的身份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拿大主流社会在对待少数族裔方面逐渐采取一种开明、友好的姿态,这一转变直接导致了第二代华裔移民对主流社会矛盾的态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回暖让他们看到可以被接受的希望,不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希望被接受、被认可,都需要有身份的支撑。因此第二代移民在最初时尝试着走出华人社区,与主流社会有直接的接触。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深深地感到这个国家依然是白人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依然没有得到公正、平等的待遇。欲进又退,欲言又止,左摇右摆,疑虑重重的矛盾态度使得第二代移民出在一个进退两难的位置上。第三代移民无疑承载着作者的理想。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加拿大华裔群体素质的提升,在内外两方面有利条件的促使下,第三代加拿大华裔以主人公的姿态积极融入社会,参与到国家的发展中来,谋求个人的幸福和为国家做出贡献。时至今日,加拿大华裔是加拿大民族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全面、完善的平等和自由还需要后来人的努力,但是从飘零的异乡人到合格的加拿大公民这一趋势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因此会持续下去。 其次,三代人在对待文化冲突方面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第一代移民而言,中年被迫离乡,自然故土情重。而且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而在异国他乡,中国古老的文化是将这一群无根漂泊的人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古老的谚语、民间故事、民歌散发出默默的温情,为他们带来了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因此,第一代移民坚守或者固守着他们所知道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难接受在价值观方面与传统文化有大冲突的西方文化。第二代移民则刚好相反。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像第一代人那样深厚的感情,对其了解也是少之又少。而西方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比如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比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尤其是为了家族的福祉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观念,更加满足青年人积极进取、谋求个人发展的特点。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萨义德指出的西方社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创造出一个扭曲的、虚假的东方的形象,西方人优胜处正是东方人低等处,从而维持现有的权利结构。在主流社会强势话语潜移默化地影响下,第二代华裔移民为自己的文化感到羞耻,试图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奢望成为“百分之一百的加拿大人”。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加拿大华裔而言,从文化方面构建身份必须基于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承认。第三代加拿大华裔,既在学校里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文化的教育,又在家庭里受到他们父母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置身于两种文化的有益方面,他们感受更多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互补,而不是冲突。总之,加拿大华裔的文化身份构建应该以两种文化,乃至多种文化为背景。对待传统文化既不可以抱残守缺,也不可以全盘否定。 再次,两性关系也是身份构建的组成方面。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模式,极大地影响了男性和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而外国人对中华民族的了解也往往愿意以两性关系为着眼点。前两章将华裔移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第三章则着眼于这一群体的内部,男性和女性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诉求。简而言之,加拿大华裔男性的权利在白人一统天下的社会中受到严重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男性的控制权、优越感被新的社会现实冲击得体无完肤,因此男性有一种被阉割的感觉。而女性则受到白人社会的父权制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父权制的双重压迫。然而,随着传统意义上男性权利的破坏,以及西方社会没有像“三从四德”之类的对女性制约和束缚的道德规范,华裔加拿大女性似乎享受着更大、更多的自由。这就给了一些男性错觉,似乎女性权利的赢得是以男性权利的丧失为代价的。事实并非如此。在两性问题的研究上要明确两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他们共同要面对的是主流社会种族歧视的压迫,是要打破白人统治一切的权利格局。虽然在局部有利益冲突,但是华裔加拿大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应该超越二元对立的模式,建立健康、和谐的两性观,从而明确作为华裔加拿大男性和女性的身份,共同寻求更加平等、美好的未来。 虽然加拿大华裔身份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而且还包括其他本文没有涉及的方面,但是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加拿大华裔会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在加拿大社会中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