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意拳始于清初,由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经传承与发展,到晚清民国期间达到鼎盛,形成河南心意六合拳、山西戴式心意拳及形意拳三个主要流派。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拳法体系之一,与八卦掌、太极拳并称为三大内家拳。形意拳以凌厉的攻击技巧和突出的实战能力在民国时期举办的多届全国武术对抗赛中成绩优异,一时名声鼎盛,流传于大江南北。 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革,我国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农耕环境几近瓦解,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因社会原因而濒临消亡。与少林拳、太极拳等传统武术相比,形意拳无论是在教学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目前,对于形意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本门派的源流、拳理和拳法上,而对形意拳整体的传承与发展、影响传承与发展的人文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民国形意拳著作和论文等内容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形意拳的起源与近代传承活动进行研究,其内容分七个章节: 对形意拳初期的关键人物姬际可、曹继武、李政等人进行考证。姬际可创拳于清朝初期;曹继武与形意拳无关,武艺由其父曹光国传授;戴二闾师承李政。戴氏托名曹继武授艺的原因有三:回汉矛盾异常紧张,李政冒回民之大不韪传拳,双方不便声张;二是李政生活在社会下层,戴家从内心深处难以认可李政贩夫走卒之身份;三是曹继武为武状元、曾在山西做官、又参编《武经七书汇解》,为戴氏老师的最佳人选。 河南心意六合拳衍化为三支,一支为马兴所传的洛阳系,主要在洛阳地区流传,拳路较多。一支为马三元所传,传人较少,鲜为人知。另一支为南阳张志诚所传,传承区域较广,后又形成邓州水氏、唐氏以及鲁山买氏心意六合拳等几个支派。河南心意六合拳传承的形成原因有:中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回民的影响;元代战争与民族迁徙塑造回民尚武之风;清政府对回族的政治压制及回汉矛盾;清真寺促进心意六合拳在本地域的传承与发展;经商极大推动心意六合拳向外地域传播。 戴氏心意拳的传承范围基本在山西祁县戴氏家族内部。山西形意拳由李洛能传承,在太谷形成车氏形意拳和宋氏形意拳。祁县和太谷相邻,同属晋中地区,所受社会背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影响基本相同。戴氏心意拳和山西形意拳传承的形成原因有:“表里山河”的独特地理环境、保卫及拓展边疆、“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及争夺水源引发私斗形成晋民的尚武精神;晋商的繁荣及社会的动荡,极大推动形意拳的发展。 李洛能在河北的传承与发展中,以郭云深、刘奇兰两支所产生的影响最大。郭云深的弟子王芗斋、再传弟子孙禄堂以及刘奇兰的弟子李存义、张占魁、耿继善在传承中贡献较大。河北形意拳传承的形成原因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燕赵之地的冲突与融合,好气任侠、慷慨悲歌之燕赵遗风及畿辅重地形成冀民的尚武之风;民国时期,形意拳进入学校、进入军队及民间武术社团推动了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1928年,中央国术馆建立,由国民政府官方提倡发展国术,此后全国举办了多场大规模的国术比赛。在整个国术运动期间,形意拳门人在各级国术馆及国术比赛中担任要职,在参加的国术比赛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术运动促进了形意拳的自北向南传播,展现了形意拳的实战价值。 民国形意拳著作和论文的大量涌现,极大的促进了形意拳的传播和推广。其作者为形意拳门人,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形意拳著作及论文中的内容包括形意拳的起源、拳理、拳法。形意拳的起源中仍有附会达摩、岳飞创拳之说,但多数学者对此表示怀疑态度。对于拳理的论述,颇多文言文,文字简练、条理清晰,多与传统文化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紧密结合。对于拳法的论述,均能突出本门派所习练的内容,文中有动作说明、拳照、动作路线图等。部分形意拳的著述中引入了西方人体解剖的相关知识及兵操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