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p16基因甲基化及基因表达的探讨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o_o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16基因外显子1、2的甲基化水平,检测P16蛋白在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16基因甲基化、P16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之间的相关性,以及p16基因甲基化与P16蛋白表达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理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1.收集30例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结直肠癌在术中留取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冷冻保存。采用酚仿法提取D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DNA浓度以及纯度的检测。   2.在NCBI网站上找到p16基因序列,利用MethPrimer软件对p16基因进行CpG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用Primer5.0软件对p16基因外显子1、2的CpG岛分别设计引物。   3.提取DNA经亚硫酸氢盐处理后,对p16基因不同片段分别进行PCR扩增,所得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回收纯化、甲酸裂解后,用LC-MS/MS进行分析。   4.组织经固定、包埋及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P16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对p16基因进行CpG岛分析,发现基因exon1和exon2均含有密度较高的CpG岛,分别对各区域进行引物设计及PCR,成功扩增出p16 exon1(392bp)和exon2(333bp)。   2.3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p16 exon1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58%和3.2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xon2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29.80%和3.47%,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的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程度间p16 exon1和exon2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7例有P16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3%(7/30);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22例有P16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3%(22/3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P16蛋白表达在不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和分化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直肠癌中p16基因外显子1的甲基化水平无明显改变,而外显子2存在明显的高甲基化。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P16蛋白在结直肠癌中呈低表达。这些结果表明,p16基因外显子2的甲基化可能抑制基因表达,而其通过抑制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展,增加了细胞恶性转化的可能。该结果为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及预后标志物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会引起眼底部位的血管增生,使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失明。目前,临床上大都采用眼内注射或激光光凝法治疗眼底血管增生,而这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