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贝虫病是巴贝虫在红细胞内寄生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通过血液交换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巴贝虫病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且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病例数呈上升趋势。感染人体的巴贝虫主要有田鼠巴贝虫(B. microti),分歧巴贝虫(B. divergens)、邓肯巴贝虫(B. duncani),也有吉氏巴贝虫(B. gibsoni)及牛巴贝虫(B. bovis)感染人的报道,其临床表现多样,感染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主要症状包括高热、溶血性贫血和黄疸,肾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常发生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常规抗生素和抗寄生药物不能有效杀灭巴贝虫。因此,为了减少巴贝虫传播的风险,应当加强对该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对疑似感染者的检测及快速诊断方法。目前形态学方法仍是临床检验主要的诊断方法,免疫学方法劣势在于需要宿主血清中出现针对原虫的特异性抗体,而动物感染后产生抗体需要几天乃至几周时间,并且感染消失后,抗体还能持续存在数月,因此免疫学检查应用于急性感染、免疫动物或者治疗后动物时作用有限。在过去数年中已经有多种在宿主和媒介体内检测巴贝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经过不断地改进,LAMP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病原体感染的检测。本研究基于田鼠巴贝虫(B. microti)、邓肯巴贝虫(B. duncani)、分歧巴贝虫(8.divergens)、牛巴贝虫(B. bovis)以及吉氏巴贝虫(B. gibsoni) 18S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引物及巴贝虫属特异性LAMP引物,建立了可检测感染人的巴贝虫属的LAMP方法,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3×102/μl20/μl的基因拷贝数。采用该方法对5种可感染人体的巴贝虫以及可感染人体的恶性疟原虫和棘阿米巴进行特异性检测,两种方法均未出现交叉反应,特异性好。LAMP方法增加了检测特异性、降低仪器使用要求、加快检测效率以及降低检测成本,在基层及调查现场应用的快速检测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人体血液寄生原虫病仍是人类的健康威胁,.其中,疟疾和人巴贝虫病等在我国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疟原虫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寄生原虫,近年来一些猴疟原虫感染人体的病例不断被发现。目前,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已被看做第五种感染人类的疟原虫。东南亚的食蟹猴疟原虫(P. cynomolgi)以及南美的巴西疟原虫(P. brasilianum)和吼猴疟原虫(P.simium)也可以通过按蚊传播感染人类。巴贝虫病作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新发传染病,有人兽共患的特点,并且有报道在进口的广西养殖猕猴血液中检测出田鼠巴贝虫,提示广西存在巴贝虫等血液原虫动物源性传播的可能性大。广西气候湿润,传播血液寄生原虫的动物媒介的种类、数量多,活动频繁,而野生动物有可能作为血液寄生原虫的储存宿主。为了防控人体血液寄生原虫的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本研究对广西某养殖场食蟹猴进行了相关研究。2012年采集广西南宁某食蟹猴养殖场猴血液样本993份,全部制作FTA卡(Flinders Technology Associates Filter Paper)样本,同时涂制薄血膜550份。将样本混合,以巢式PCR及PCR方法分别检测FTA卡保存的猴血样本中巴贝虫以及疟原虫。检测阳性组再分别单个样本检测,阳性样本对应的薄血膜进行姬姆萨染色后再镜检。经巢式PCR方法检测,田鼠巴贝虫(B. microti)检出阳性率为6.95%(69/993);仅1例经PCR检出猪尾猴疟原虫(P. inui)阳性。22份PCR检测巴贝虫阳性的血液样本经染色镜检, 共16份检出巴贝虫,其显微镜下观察到红细胞内有环状体,无疟色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广西食蟹猴的田鼠巴贝虫感染率较高,其可能在人巴贝虫病传播中起储存宿主的作用。在筛查田鼠巴贝虫低密度感染时,巢式PCR方法敏感性明显高于显微镜镜检法,且与混合样本方法协同使用,大大节省人力、财力,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经济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