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剥离后苗种往往发生大量死亡,严重制约了苗种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受寒潮等气候因素影响,我国北方海区皱纹盘鲍养殖越冬常发生大规模死亡事件。本研究针对产业突出问题,首先评估了皱纹盘鲍两种个体标记方法,其次采用数量遗传分析方法,对皱纹盘鲍剥离后苗种不同存活性状及1龄苗种越冬存活性状开展了遗传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金属挂片和塑料粘贴标记方法进行不同规格皱纹盘鲍的标记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标记方法对不同规格皱纹盘鲍存活率,挂片方法与粘贴方法处理差异显著,且粘贴方法更加优异。金属挂片方法对标记鲍鱼引起的死亡较严重,而对于规格在4cm左右的鲍鱼苗来讲,金属挂片标记后的鲍鱼苗存活率较高,表明金属挂片方法对于大规格苗种是适宜的方法。两种方法对鲍鱼个体生长无显著影响。2、首次采用生存分析方法从家系水平分析皱纹盘鲍剥离后苗种的存活性状。对91个皱纹盘鲍家系剥离后苗种19万余个个体连续84天跟踪发现,皱纹盘鲍剥离后苗种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剥离初期的1个月左右,之后情况逐渐稳定,整体存活率为19.80%;Cox比例风险模型表明皱纹盘鲍剥离后苗种的存活性状在不同亲本种群间杂交组合显著优于种群内交配组合;分别从线性模型和Logit阈值模型,首次评估了皱纹盘鲍剥离后苗种的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通过线性模型分析,将测试过程共计84天每个个体的存活天数作为衡量该个体存活能力的指标,线性模型分析估计遗传力为中等水平0.38±0.10,表明通过家系选育方法可有效提高皱纹盘鲍剥离后苗种的存活天数。通过Logit阈值模型,仅考量每个个体最终的存活状态,将0/1数据转换为logistic分布数据,通过方差组分剖分后其遗传力较低0.18±0.11,表明通过选育方法可能很难提高剥离后皱纹盘鲍苗种的存活。两种方法间有区别并不矛盾。3、本研究通过现场测定(field challenge)的方法评估了皱纹盘鲍1龄鲍在大连獐子岛海区越冬养殖后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该性状遗传力水平较低为0.11±0.10。本研究为首次研究鲍科动物的越冬存活性状,为皱纹盘鲍北方海区越冬存活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评估手段和遗传参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