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文学是指创作者受佛教文化影响而创作出的蕴含佛教义理、体现佛教色彩的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笔记小说等多个体裁。唐代洛阳佛教文学研究,是针对唐代文人在洛阳地区受佛教文化影响创作出的诗文所进行的一项研究,研究洛阳佛教文学,可以在展现唐代洛阳地区佛教发展状况的同时,剖析佛教对于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其中,诗歌创作依据文学创作的分期、洛阳政治地位的变迁,分为初盛唐、中晚唐两个时期。具体而言,初唐诗歌创作受时代影响巨大,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帝王,诗歌创作一扫宫廷诗歌的浮靡华艳,展现出对于佛教文化尤其是华严宗的极力推崇;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士大夫文人,创作多反映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推崇、展现统治者优待高僧、临幸佛寺的盛大场面,较少涉及具体佛理的阐释,呈现出恢弘雄壮的特点。盛唐诗歌创作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名家辈出、佳作颇丰,诗歌艺术多样,李颀与王昌龄诗歌的清净圆融、超拔自然,孟浩然诗歌的山中咏佛、景中悟道,储光羲的由道入佛、明心见性,高适与岑参的参禅入佛、诗境绵长,则呈现出盛唐洛阳佛教诗歌包容大气的特点。中唐社会,精于《楞伽经》的韦应物创作出“澄澹精致”的涉佛诗,同时,洛阳地区的佛教诗歌创作者以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白居易一生与佛教结缘,在洛阳更是久居龙门香山寺,诗歌多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和常见意象为载体,反映通俗易懂的佛教义理,故而中唐洛阳佛教诗歌多冲淡平和之气。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刘沧频繁造访洛阳地区的寺庙,诗歌多记录访寺心得,抒发内心的郁闷与苦涩,展现出低沉压抑的特色。除诗歌之外,唐代洛阳佛教文学作品中还有大约二十篇塔铭,是唐代洛阳佛教与文学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塔铭在文体上形成了前“序”后“铭”的写作模式,在艺术手法上有着骈散结合的写作特征;另一方面,塔铭多为文人士大夫或佛门弟子为高僧大德所作,在内容上真实记录高僧的籍里族出、学习经历、教派传承、生平荣耀等重要信息,在唐代洛阳佛教文学中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与文学价值。笔记小说也是唐代洛阳佛教与文学互动的又一产物。通过研究与洛阳佛教相关的笔记小说,可以透视唐代统治者的佛教政策以及佛教对当时社会及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时,小说中也描写了一些神奇灵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佛教文学的神异色彩。此外,这些笔记小说中所产生的一些独特的文学概念,对后世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唐代洛阳佛教所特有的丰富性、融合性的时代特征,以及嵩山、龙门两个文学创作重心的地域特征,彼此交汇融合,使得唐代洛阳佛教文学散发出独特的光彩,在中华文化的殿堂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