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全世界约有3.5亿人为慢性的HBV感染者,且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暴发性肝炎、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约为7.18%,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人群大约9300万,而慢性乙肝病人大概在2000万人左右。因此,尽早的对HBV进行防治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替比夫定是2006年上市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具有特异、强效抑制HBV-DNA的作用,起效快、副作用小,临床上耐药率低,能够有效的改善肝脏组织学。该药经肾脏代谢,能改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与其他口服抗病毒药物相比,替比夫定具有强效的抑制病毒复制和较高的HBeAg血清转换率。目的:通过2年定期随访观察替比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学及病理学影响,并观察治疗前后肝组织中总HBV DNA及cccDNA变化,综合判断替比夫定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参加“为期2年的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临床研究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替比夫定600mg/日抗病毒治疗,疗程104周。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基因分型等,并监测和记录患者基线时的肝肾功、血常规、凝血常规、肌酸激酶、AFP、Fibroscan、HBsAg、HBeAg、HBV DNA等指标,于服药前行肝穿刺组织活检进行相关组织学评分及肝组织总HBVDNA和cccDNA的定量检测;记录治疗后第12周、24周、36周、52周、64周、76周、88周和104周各时相点的肝肾功、血常规、肌酸激酶、HBsAg、HBeAg、HBV DNA等,并间断记录AFP、Fibroscan、凝血常规等临床指标了解应答情况,并于疗程结束后再次行肝穿刺组织活检进行相关组织学评分及肝组织总HBV DNA和cccDNA的定量检测。结果:替比夫定治疗短期内可促进肝功能恢复,在治疗52周及104周时与基线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患者的HBsAg、HBeAg、HBVDNA滴度均较基线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短期内未出现病毒学突破,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病毒学突破率也逐呈缓慢上升;患者的肝脏炎症程度评分明显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纤维化评分变化不大(P=0.3824),治疗前后的Fibroscan值却有明显差异(P<0.001);95.7%患者肝组织中总HBV DNA含量较基线下降,91.3%者cccDNA含量较基线下降,且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血清HBsAg、HBeAg、HBV 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与cccDN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替比夫定能在短期内改善肝功能,促进肝功能正常,抑制HBV DNA复制,且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良好;2.替比夫定能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3.替比夫定治疗104周时有较高的HBeAg转阴率和HBV DNA阴转率,但需要注意对基因变异位点进行监测;4.替比夫定治疗104周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炎症活动程度,但对纤维化改善程度不明显,因此提倡抗病毒药物与抗纤维化药物联用;5.替比夫定治疗104周可明显降低肝组织内总HBV DNA和cccDNA含量,但并不能彻底清除cccDNA,患者仍需延长治疗时间;6.血清HBsAg、HBeAg、HBV 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ccDNA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