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文学批评家F. R.利维斯认为他是爱德华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对人性的敏锐洞察与生动刻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康拉德的许多作品诸如《黑暗之心》(1899)、《吉姆爷》(1900)、《间谍》(1907)等均获得了批评界的热切关注,但其第一部引起大众关注的长篇小说《机缘》(1912)在国内却少有人论及。《机缘》是康拉德少数几部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之一。正是这部小说的出版引起公众对康拉德前期作品的阅读热。然而评论界对于这部为康拉德带来广泛声誉的作品却是争议不断。许多评论家认为,《机缘》“标志着康拉德的写作生涯开始走下坡路”,但也有人认为,《机缘》是康拉德的“转型”之作。在19世纪后期,整个西方社会逐渐显现出一种宗教信仰遭遇动摇的迹象。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便捷,却也使人们的精神陷入了困顿与空虚之中。康拉德在《机缘》中生动刻画了这种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性与道德的深远影响。身处社会变革时期的康拉德深切感受到了当时的英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他在《机缘》中将人性的扭曲、人际间的疏离以及个人欲望与社会规约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吉姆爷》刻画的是个人精神上的自我放逐,那么在《机缘》中,康拉德则描绘了一个陷入了失序状态的社会。小说中的人物身处这个社会,则如同陷入了贫瘠荒凉而又危机四伏的精神荒漠。在《机缘》中,康拉德着力刻画了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所陷入的精神危机,包括价值观的扭曲、情感交流的阻碍以及社会认同的受挫。本文以小说主人公弗洛拉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分析对这一过程影响甚深的三类人如何陷入并面对精神的困境,力图阐明《机缘》所体现的社会及文化意义,并探究康拉德在其中所表达的社会关怀与道德理想。导论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机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背景和课题价值。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因个人价值扭曲而导致的危机。中产阶级小人物老巴拉尔受混乱的金融秩序所冲击,在巨额财富面前手足无措,最终不但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迷失了最基本的人性。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冷漠疏离的社会现实所导致的情感危机。成长于淡漠的人际关系中的安东尼与弗洛拉囿于深重的孤独与自卑,他们怯于向对方表达内心真实的渴望,由此导致两人的婚姻波折重重。第三章则分析了以法因夫人和家庭教师伊莱莎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女性在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寻求过程中遇到的社会认同危机。她们既憎恶高高在上的男权,又失落于追求社会权利与自由而不得,虽然她们愤然对社会发起激烈控诉,却始终未能赢得社会的认同。最终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透过康拉德在《机缘》中对英国社会失序状态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康拉德的后期创作开始关注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深远影响。在《机缘》中,康拉德呈现了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社会的压抑,道德准则的松弛以及人性的冷漠不再只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一种岌岌可危的失衡状态。康拉德敏感地察觉到了处于转型时期的英国已经产生的社会失序与精神危机,他借《机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道德反思与伦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