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金融市场中最核心的中介机构之一,长期以来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的次贷危机第一次大规模地引起了市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担忧: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有动机与发行人合谋,以虚高评级欺骗投资者。这一行为如果并非个案而是普遍存在,则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经济体系发生灾难性后果。然而只要在良性市场竞争机制下,出具虚假评级的机构将会失去投资者信任,进而被市场淘汰;依靠提供高质量信用评级积累声誉则是评级机构实现长期发展的唯一途径。所以,普遍评级高估现象的出现必然与恶性竞争机制密切相关,而恶性竞争机制往往是不合理制度设计的产物。中国评级行业在独特的国情下,形成了以政府授权为导向的评级机构行为机制。发行人有政府兜底,同时被要求采用各类措施降低违约风险,刚兑信仰严重。信用评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功能被架空。评级机构采用级别竞争和费用竞争等违法违规手段争取市场份额已成为了普遍现象。以此为背景,本文选择政府授权这一制度安排下市场竞争对评级质量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我国具体国情为基础建立理论分析模型,并利用企业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对理解我国当前评级机构的竞争逻辑,改革与完善制度安排,促进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建设更稳定、更有活力的金融市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由于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评级机构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业界和学界开始重新审视评级机构的相关问题,涌现出众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对评级制度建设中政府的影响涉及较少;二是市场竞争导致评级质量下降的实证证据十分匮乏;三是国内关于信用评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鉴于此,本文首次探讨了政府授权下评级机构和发行者的策略选择问题,并提供了市场竞争导致评级质量下降的微观证据,充实了国内关于信用评级的研究。在具体研究内容上,本文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债券信用评级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政府授权式债券发行的特点以及发行评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随后的理论分析部分中,使用数理模型分析法先构建了一个基本模型,论述良性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再加入政府授权的假设,探讨评级市场准入授权和债券发行行政审批授权下评级机构的策略选择,分析市场竞争机制由此发生的变化及其对评级质量的影响。最后,将理论分析结论简化为具体的计量模型,利用中国2006~2015年的城投企业债数据,以Ordered Probit Model和OLS两种计量方法为主,结合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验证了市场竞争对评级质量的影响及市场竞争策略等结论。实证结果表明,在我国的政府授权制度下,信用评级市场中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加,导致了明显的评级高估问题,评级质量有所降低。另外研究还发现,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企业债券,市场竞争为风险较高的企业债券所带来的级别高估概率相对较低,评级机构整体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级别竞争策略。而对市场进入者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市场进入者之所以能够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得益于在评级竞标中出具了比其它机构更高的评级结果。同时,市场进入者在面对风险较高企业债券时采用了比面对风险较低的企业债券时更为激进的级别竞争策略,与评级市场整体保守的差别化级别竞争策略存在较大差别。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两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减少对债券风险的人为控制,让市场在信贷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和优化政府对评级行业的监管;探索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金融中介机构声誉机制的构建,积极尝试使用者付费和双评级模式等其它有效的评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