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大黄附子汤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肠粘膜CD3+、γδT细胞、防御素-5(RD-5)及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 (SIgA)的影响,探讨大黄附子汤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道粘膜免疫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黄附子汤组,每组24只,各组再按失血性休克模型制备成功后0、6、12h分为三个亚组,每组8只大鼠。对照组依次行腹腔麻醉,右颈总动脉、右股静脉、左股动脉插管及全身肝素化,空肠造瘘后关腹,于关腹后即刻、3、6h分别予以生理盐水2m1保留灌肠。模型组和大黄附子汤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HS大鼠模型。模型组和大黄附子汤组分别在复苏后即刻、3、6h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大黄附子汤2m1保留灌肠。三组分别于0、6、12h处死动物前采用激光散斑技术监测回肠末端血流量,并经右股静脉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肠脂肪酸蛋白(IFABP)、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水平,采用动态比浊法检测血清中内毒素(LPS)的水平。各组按时间点处死大鼠,分别取距回盲部交界处近侧10cm的末端回肠各10cm,分离提取小肠粘膜CD3+、γδT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肠粘膜CD3+、γδT细胞百分比;另取大鼠末端回肠重约100mg,用于分离提取大鼠防御素-5(RD-5) mRNA,进行RT-PCR;最后另取大鼠回肠组织,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小肠粘膜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1)大黄附子汤对大鼠末端回肠血流量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失血性休克1h时大鼠末端回肠血流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的血流量在6、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大鼠末端回肠CD3+细胞含量百分比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末端回肠CD3+细胞含量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末端回肠CD3+细胞含量百分比在6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大鼠末端回肠γδT细胞含量百分比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末端回肠γ6T细胞含量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末端回肠γδT细胞含量百分比在6h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大鼠末端回肠RD-5的表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失血性休克1h时RD-5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的RD-5表达在6、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血清中SIgA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血清中SIgA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血清中SIgA含量在6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6)血清中IFABP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血清中IFABP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血清中IFABP含量在6h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7)血清中LPS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休克1h时,大鼠血清中LPS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附子汤组大鼠血清中LPS含量在6h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时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末端回肠血流量明显地下降,肠粘膜CD3+、γδT的细胞含量百分比显著地降低,末端回肠RD-5mRNA的表达反应性增加,同时血清中SIgA的浓度下降,提示失血性休克时肠道粘膜免疫屏障被破坏,机体防御一定程度反应性增强。(2)大黄附子汤能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末端回肠的血流量,增强机体抗缺氧能力,减少耗氧量,提高机体对缺血的耐受力,从而减轻肠道缺血缺氧状态;同时通过提高CD3+和γδT细胞含量百分比,并促进肠道SIgA分泌,增强RD-5的表达,降低血清中IFABP、LPS水平,提高肠道免疫功能,有效地延缓失血性休克的病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