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MR)信号强度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星形细胞瘤与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以及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于2007.1-2010.2期间在我院行磁共振成像的56例脑肿瘤病例(14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22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20例脑转移瘤)。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及分级。磁共振成像采用GE Signa HD 1.5T/iMR扫描仪,扫描序列包括常规成像序列,造影增强T1加权成像序列(T1 WI)以及弥散加权成像。对肿瘤形态学的分析包括如下方面:部位、大小、边界、瘤周水肿范围。瘤周水肿根据距肿瘤强化外缘的距离分为近侧瘤周水肿区(即瘤周水肿1区,距肿瘤强化外缘0.5cm以内)及远侧瘤周水肿区(即瘤周水肿2区,距肿瘤强化外缘0.5 cm以远)。并根据肿瘤内坏死成分所占比例,将肿瘤分为两组:伴有明显坏死组(>50%)、不伴有明显坏死组(<50%)。关于MR信号强度的测量,本研究选取肿瘤实质部分、近侧瘤周水肿区(瘤周水肿1区)、远侧瘤周水肿区(瘤周水肿2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增强前及增强后各感兴趣区在T1 WI图像中的信号强度值,并计算出增强前后各感兴趣区内信号强度的差值,进而得出该差值与增强前信号强度的相对比值。关于ADC值的测量,同样选取上述部位作为感兴趣区,利用DWI序列,测量各感兴趣区的ADC值,进而计算出各部位与对侧正常脑白质的相对比值。全部数据经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两组间关于发生部位、大小、边界的比较选用卡方检验,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进行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之间的多组比较时,则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形态学比较分析:星形细胞瘤与脑转移瘤在发病年龄及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额叶,而脑转移瘤并无此特点。就肿瘤大小而言,星形细胞瘤大于脑转移瘤。本组数据中,星形细胞瘤与脑转移瘤间瘤周水肿范围无明显差异。转移瘤的边界较星形细胞瘤更加清晰,而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边界较之高级别组更加清晰。2.MR信号强度的比较分析:星形细胞瘤与脑转移瘤之间,瘤体及瘤周水肿区的增强前后信号强度差值无差异。但在远侧瘤周水肿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组的信号强度差值高于高级别组。3.ADC值的比较分析:对ADC相对值(与对侧正常脑白质相比较)的分析发现,转移瘤近侧瘤周水肿区的ADC相对值均显著高于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而且转移瘤远侧瘤周水肿区的ADC相对值也显著高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结论:本研究发现星形细胞瘤与脑转移瘤之间,增强前后MR信号强度的差值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在远侧瘤周水肿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增强前后信号强度差值高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且具有统计学差异。ADC相对比值有助于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之间的鉴别诊断,转移瘤近侧瘤周水肿区的ADC相对值均高于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远侧瘤周水肿区的ADC相对值也高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但ADC相对值并不能有效地进行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