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著作的比较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8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蔡仲德先生建立“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至今,中国音乐美学史学术成果丰硕,但随着新发现的考古文物以及交叉学科的视野等,过去看待“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改变。笔者针对中国音乐美学史专著这一领域去观察,发现除了影响力较广的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外,还有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以及龚妮丽《中国音乐美学史》这两部专著,然而这三部著作的影响力却相差甚远。这样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意味着后两部专著毫无价值,而是因为一些非学术思想的问题。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著作中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如蔡仲德以表现为理论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作为研究对象,修海林以音乐美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在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二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著作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如蔡仲德“人本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修海林“乐本体”(音乐美的实践)的理论体系,蔡仲德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而修海林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下的实践研究,龚妮丽的研究即在于结合前两位作者的研究进行思想融合与延续;第三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著作中的“三观”进行了比较研究,如蔡仲德“抑儒扬道”的历史观,是因其生活背景“五四运动”的影响。修海林跨学科的材料观受到他历史观与理论体系的影响,即“音乐美的实践”,因此在他的著作中研究依据除了最基本的纸质文献,还有甲骨、曲谱、音像、文物等;第四部分是笔者对于这三部著作进行的基本认识与评价,主要对写作特点与价值进行了判断。三部著作都具有叙事性的写作特点,在写作表达方式上表现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式。在它们的价值体现上,受到其作者社会身份、学术背景以及发言位置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造成了差异,但将这三部著作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却并非与它们的影响力相符。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的创立,开创了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先河,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渊源使往来之学者流连忘返。笔者对于这三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更深得其中之意蕴,但任何一本专著都不可能称之为完美无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门学科中,对于这三部专著只有互相结合、互相包容甚至是互相批判的去学习,才能使“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继续发展。如果我们当代学者只是一味的吹捧前人的研究,不能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门学科就会停滞不前。
其他文献
文章利用青海省民和县196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计算了民和县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分析了民和县雷暴发生的初、终日及其雷暴日数的年际、月际变化、日变化、雷暴来向,结果
北京同文馆是近代中国由政府设立的最早的一所近代化学校,尤其是它对近代国际法的翻译与教学对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极大的影响,它翻译了一系列的国际法著作,开设了国际法
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国法治建设日益完善,法律意识渐入人心,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持续推进的普法教育工作。中国法治建设需要借助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手段,宣传
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智慧交通的建设,为构建交通强国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重视智慧交通评价的作用,有助于合理的把握我国的智慧交通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