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空间,模态语言,拓扑对应语言L——可表达性与可定义性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b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借助[2]中介绍[3]中发展的拓扑对应语言Lt及其拓扑模型论和关系语义模态模型论的方法发展拓扑语义模态模型论。国际上关于拓扑语义模态模型论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现有的关于拓扑语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公理化和完备性证明领域(见[7])。当然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发展出全部拓扑语义模态模型论的内容。本文主要考察的是刻画拓扑空间的模态语言与拓扑对应语言Lt的可表达性及可定义性问题。文中探讨的可表达性问题包括:拓扑语义下的van Benthem对应定理,模态语言的插值定理及Beth特征。探讨的可定义性问题包括:拓扑模型类,拓扑点模型类的模态可定义及基本模态可定义的充要条件;初等拓扑空间类模态可定义及基本模态可定义的充要条件;模态可定义(基本模态可定义)的拓扑空间类为Lt可定义类(基本Lt可定义类)的充要条件。本文为最先系统探讨如上问题的论文;本文的定理为拓扑语义模态模型论领域新的结论。
   本文的基本参考文献为:[1],[2],[3],[4],[6]。基于Lt拓扑模型论及关系语义模态模型论的结果方法我们独立证明了如下主要定理:1.15,2.15,3.18,3.19,4.11,4.13,4.21,5.5,5.13,6.9,6.10,7.18,8.7,8.9。在证明过程中独立提出如下重要概念:A空间的模态饱和性,内代数的滤积,拓扑空间类的滤积。弱Lt饱和性,D双拟,Lt-D饱和性,描述泛拓扑空间,双拟子空间。
   本文在如下方面扩展了[2][8]的工作:本文的定理4.11,7.18证明了比[8]文主要结果定理2.3.4更强形式的命题。[8]文不涉及可表达性问题,[2]文没有探讨插值定理及Beth特征问题。可定义性的探讨[2][8]均仅局限在拓扑空间类模态可定义性问题,而本文的探讨扩至拓扑空间类,拓扑模型类,拓扑点模型类的模态可定义,基本模态可定义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探讨了模态可定义与Lt可定义的关系。[2],[8]分别用模型论方法,代数方法证明主要结论,而本文综合运用了两种方法证明所需结论。此外本文还发展了描述泛拓扑空间与内代数的对偶理论及证明其他的结果。
   本文的序言部分系统说明了:正文各节的主要目的,工作背景,各节的主要结论及与参考文献的关系;中所有定理的分类,对文中主要结论,命题,定义及与文献[2][8]关系的说明。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弗洛里迪的语义视角,对其信息哲学思想中关于信息的观点进行了深入探析。弗洛里迪首先对所谓“正统哲学”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信息哲学应作为“第一哲学”,并将信息哲学定义为“信息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包括其动力学、应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机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尽阐释和应用。”此外,信息哲学不是跨学科的,而是属于交叉学科的,因为其需要对跨越文化和科学边界的问题进行对话。弗洛里迪认为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的弥勒信仰也随之传入。在经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弥勒信仰。五代时期在浙东地区出现的布袋和尚传说逐渐演化成一种新的弥勒信仰。历经宋元的肇始与初创,以及明清时期的多途发展而定型,僧俗两界佛教信仰者通过文字、绘画、造像等手法对其形象进行不断的塑造,并在与中国人固有精神内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布袋弥勒信仰的内涵进行全新的创造,形成集神通、智慧、慈悲、方便于一身
学位
在晚清社会巨变之前,史书典籍中无“墨侠”的记录,也不曾记载侠与墨家有承接、转化之关系。而到了近代,在经世救国、崇墨尚侠的文化氛围中,“墨侠”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学术界随后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墨侠”的讨论,但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墨侠”时而指代墨者,时而指代墨家、墨子、游侠、侠类一支等等,这不得不使人对“墨侠”的真实身份产生疑虑。  通过追溯可知,“墨侠”诞生于近代。以康有为、梁启超、鲁迅、侯外庐等为代
学位
德国著名汉学家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G. Wagner,1941-2019)在王弼《老子注》及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梳理瓦格纳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总体洞见,并深入其有关王弼《老子注》的研究理路和研究方法,辅以比较和反思,可以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在宏观层面,瓦格纳指出了许多内在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之中的观念与特点。其中包括经典诠释传统的悠久历史与影响、神圣作者
学位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等一系列著作中表示了对技术统领下的现代社会的担忧。发达工业社会一方面让人在物质上越来越富足,另一方面不动声色地榨取着人的精神。马尔库塞试图设计一种“新技术”来改变社会的单向度面貌,使社会发展中的无限可能性回归。“新技术”是以艺术为“精髓”和“形式”的技术,它需要包含逻各斯和爱洛斯的双重向度。马尔库塞试图通过新的技术设计来确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丰富的理想和一种人类类型”
学位
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从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塞尔作为奥斯汀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学说,建立了完整的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将人类的言语看作是一种行为,因为说话就是做事。避免了传统语言学家只注意对语言做静态的分析,将言语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考虑,将语言学同逻辑学、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紧紧结合起来,这不仅扩大了语言学的视野,同
学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康德物自体概念和马克思“人本身”两个不同哲学家的不同概念的比较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原则和内在关联。“物自体”概念在康德批判哲学中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先验的给予;这种先验的给予展开为一定的向度,并且伴随了理性自身的活动。它主要体现为被“知性/范畴规定了的一般物”。这种规定使它成为理性活动自身的一个结果。以此为基础,马克思的“人本身”概念可以被表述为一种“现实的和感性的活动。”这一活动一般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相关联。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方式、成果分配方式决定了人的物化状态。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世界,它有自己的运动机制,它的规律即使被人所认识,人也无法改变现实过程本身,它与人对立而存在。在主观方面,人的活动被客体化为同人本身相对立的存在形式,尤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将人的客体化推向了极致,
学位
《楞严经》被纳入中国佛教各宗派的理论体系是通过僧人们的注疏完成的,自唐至清末,《楞严经》的注疏多达六十部以上,其规模“只有极少数的佛经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等可以与之相比”。本文试图以明代天台宗僧人传灯的“楞严四书”为例,来研究天台宗对《楞严经》的接纳和吸收,以求通过此个案的研究能对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僧人如何解读《楞严经》,并将之纳入其既有的理论体系这一问题窥得一斑。进而借此个案了解《楞严经》
学位
华严十地修行体系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菩萨修行成佛学说之一,主要包括修行步骤、修行主体、修行方法、修心成佛以及阶位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十地不仅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十个阶段,而且是十种菩萨的功德智慧,这种功德智慧不是通过推理、思辨或分析得来的,而是通过自利利他的功德修行依次得来的实践智慧。十地不是一般菩萨的修行历程,而是不退转菩萨修行成佛的过程,也就是那些不会再堕入三界生死轮回之中,已经走上必定成佛阶段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