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金持有是公司治理有待解决的十大难题之一,关于现金持有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1936年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假设,尽管是从宏观角度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但也对微观层面中有关货币需求的理解提供了思路。随后静态权衡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及代理成本理论的提出,不断完善着现金持有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大量学者开始以此为课题进行多方面视角的研究,主要落脚点为公司治理、财务以及制度环境对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Cash is the king",金融危机爆发,许多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最终宣告破产。同时,统计数据表明,从1990至2013年,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从0.3万亿美元提高到1.9万亿美元,这一水平已经到达历史最高水平。关于现金持有的研究依旧是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超额现金持有是指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持有的现金与由理论出发企业应当持有的现金量之间的差额。从理论的角度而言,企业理当持有最佳的现金持有水平,并且这种量度是可以满足企业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影响这一最佳持有量的因素,例如:企业的管理和治理层并不是完全理性人,或者外部融资市场的变动,而这些终将使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实际的现金持有水平与理论上的现金持有水平间的偏差。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之后,学术界出现的融资优序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对其行为展开不同的诠释,前者认为企业超出最佳现金持有水平的现金能对企业产生有益的影响,这源自企业面临的复杂的外部融资环境,多多持有现金能有利企业的资金周转防止资金链断裂;而后者则认为这超出的现金定会降低企业的效益,冗余的现金一方面促使内部管理层进行低效率的投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借助职务之便进行职务侵占。本文利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依据Opler(1999)预测企业最佳现金持有水平经典模型进行修正,去掉股利支付和研发费用,保留自由现金流、企业规模、财务杠杆、资本性支出和净营运资金,并且为了体现企业的预防性动机,还加入了现金流波动的指标。在本文中,为了体现结果的稳健性,同时选用现金持有量、年度—行业均值和年度—行业中值进行调整的现金持有量,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残差部分。实证结果均得出一致结论即超额现金持有的存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绩效。理论上支持融资优序理论的观点,间接印证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依旧面临着融资困难。大量的学术文献认为我国的上市公司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存在天然的国有优势;但结果显示,超额现金在非国有控股中更能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较高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过分组对比研究显示,上市公司中倘若股东持股比例高,这类企业所持有的超额现金能更有效的提升绩效。文中依据大股东控股性质和比例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得到结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由于面临着外部融资困难,导致企业需要减少外部融资成本,故而留存资金,而这种资金的有效使用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绩效。同时,非国有企业表现出资金运营能力更强,能更好的利用资金进行投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企业高管会将自己的盈利目标与企业相融合,表现出利益趋同性,也增强了资金运营,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