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被引量 : 145次 | 上传用户:tkly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战略规划”两个具体的实践项目出发,针对实践项目中遇到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实际问题,就如何来认识这些无形的文化景观资源,又如何来展现这种无形的文化景观,以及从旅游开发角度又如何来规划设计非物质文化景观等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初步构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实践经验的认识基础上,理论研究从非物质文化基本理论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消费需要两条主线进行,并注意寻求二者的结合与对应点,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建立理论基础。本研究在系统调查与分析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界定应从以下四方面去理解:①满足人类游憩、旅游等休闲活动的精神需要,包括美感、好奇、陶冶情操等;②是在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出的物质景观(文化景观的躯干,是形)基础上提升出来的精神与意念(文化景观的血肉,是神),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③是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活动,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④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结构、层次与分类体系。认为非物质文化是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文化事象,它直接发源于人们的民间生活,表现为民俗文化事象,民俗是人类社会其他非物质文化产生或发源的母体与基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创造并分化出更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形式:艺术、宗教与制度。从统治与被统治的角度,分化出与民间对应的制度文化;从世俗生活与精神信仰的角度,分化出与俗人对应的宗教文化;从粗俗与高雅的角度,分化出与低俗对应的高雅艺术。艺术、宗教与制度共同构成了非物质文化的上层建筑,并主导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大雅之堂”,成为张显的主流文化;民俗文化则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而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处于默默无闻、自生自灭的弱势地位。 论文系统阐发了非物质文化的性质与特征、构成与载体、保护与传承等关键性理论问题。对非物质文化景观消费需要的研究中,本文从景观消费需要的实质与层次两方面为旅游需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消费之间建立了理论联系,并从挖掘欲望、引导需要和实现需求三个层次上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消费需求的开发与引导寻求具体的操作方法。 在实践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的理论指导与方法模式。鉴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特殊性,旅游规划设计的对象并不是非物质文化本身,而是其载体,因此了解载体的特性、类型及其与非物质文化本身之间的关系成为探讨规划设计之前需要首先阐述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参照国家“旅游规划通则”初步建立了一套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体系。而具体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则是针对旅游的需要,在非物质文化内容通过对象化与内化的过程,将其内容或精神加载到某一具体的载体之上的基础上,再通过科学地规划与有计划的安排将这一非物质文化景观加以强化与凸显,并集中地展现给旅游者,游客则通过旅游的体验,在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旅游体验过程中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并从载体中重新读取而获得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意义或精神,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的目的和意义。这一过程可以表达为:非物质文化内容(精神与意义)——对象化与内化(加载)——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展现设计(读取)——游客(人)——感受(情感体验)——非物质的精神境界。基于这一理论认识,论文从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加载,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展现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体验三个层次详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模式。 结论部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机制与具体的传承手段和形式的研究,系统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其保护、传承的协调发展的一致性。提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要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在把握了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等人类社会文化的理解基础上,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保护、延续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物化”非物质文化,将精神转化到具体的物质载体中,进而为旅游开发提供资源。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借助艺术与科学化的景观规划设计,使游人从物化了的“非物质文化”中重新体验到那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从精神到物质”进而再“从物质到精神”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开发模式,从而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有: (1) 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这一全新概念的内容与范畴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明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结构与内涵。 (2) 系统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结构与层次,并提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科学分类体系。 (3) 对非物质文化的性质与特征、构成与载体、保护与传承等关键性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4) 从景观消费需要的实质与层次两方面为旅游需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消费之间建立了理论联系,并从挖掘欲望、引导需要和实现需求三个层次上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消费需求的开发与旅游规划设计寻求具体的操作方法。 (5) 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从精神到物质进而再从物质到精神”的三角形理论与意境流规划设计的方法模式,为保护、传承地方文脉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拓展探索出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地域特征,它是一种“身份证”,也是一种“护照”,是各个民族、各个地区贡献给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精神,必须有人去保护它、爱护它、传承
<正>清代著名文字学者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人之不识字也,病在不能分。苟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增减,且易记难忘矣。"王氏之说,可谓是对中国传统识字教学方法最
期刊
本文通过追溯澳大利亚文化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澳大利亚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凸现了文化互识的重要性,是澳大刊亚文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使得澳大利亚文化的活力
普通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使用带补气口的涡旋压缩机后可变为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这种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普通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制热性能低和运行可靠性差等问题。本文根据
<正>数学问题主要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数学问题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在初中数学问题中,大部分题目的条件是明确的,但是有的题目的条件没有
企业融资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现代西方财务学界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深入地探讨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并建立了成熟的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体系。其中,关于企业融资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和古代文化交汇地区,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
琅邪台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虽然关于它的形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学者们多相信它与秦始皇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从先秦典籍来看,琅琊台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很长的
“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已治计后治”,这一古语揭示了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在当今社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虚假会计信息广泛存在,并渗透到社会生活众多领域
<正>每道数学都可以分为"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条件是命题中的已知事物,而结论是从命题中提出条件经过推理而得到的事项,多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明确的,但有的简单命题就不明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