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一向由国家管制,并以两阶段培养模式,两次国家考试为其制度特色。近年来德国学校教育成效受到广泛关注,教育主管当局纷纷提出教师教育的改革建议。在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和影响下,改革举措不断。改革的主要举措在于引进学士——硕士两阶段学位制度改革,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教师教育管理、课程、实习等方面的变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德国各州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响应各不相同,有的州积极主动,进行全面改革;有的州小心谨慎,采用试点方式渐进改革;有的州则抗拒改革,坚决使用旧制。本研究目的在于整理在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并比较不同州不同大学的改革实施模式,评鉴改革的利弊得失,期望可以作为我国未来教师教育改革之参考。本研究主要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提出研究问题后,解释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梳理了德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历史进程,展示了现行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并提出了现行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经历了制度化的萌芽,又从20世纪初至60年代经历了大发展,历经了从60年代至80年代的一体化改革,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职前教师教育体制。现行的职前教师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两个阶段的教育模式和两次国家考试。然而现行的职前教师教育体制中在学位制度、考试制度、课程设置、教师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修业年限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博洛尼亚进程及其对教师教育的要求。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目标是在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在欧洲的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三级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博士)和学分制度、建立和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在院校、国家和欧洲层面上推行一种简单、有效和公平的学历认可机制。第四部分详述在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职前教师教育在学位学分制度、质量保障、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实习制度、师资培训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改革最核心的方面在学位制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课程设置的改革。学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改革传统的硕士——博士两阶段学位制度,增设学士学位,改行学分制。质量保障体系改革主要集中在职前教师教育认证机制的建立和认证程序的完善。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是课程模块化改革和核心课程的设立,并着重考虑了学士与硕士课程的衔接、分配模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考试制度、实习制度、师资培训管理等问题,虽然不是博洛尼亚进程关注的重点,但有些问题是德国职前教师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有些问题是学位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因此亦有分析的必要。第五部分采用案例分析,通过图林根州的艾尔福特大学和耶拿大学两所学校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比较,总结了不同学校职前教师教育存在的共性,如学分制度改革、课程改革,以及将实习课程融入大学学习等。这一部分也探讨了改革的争议,如是否需要进行学位制度改革,实习的修业年限争议,以及国家考试取消与否的争议。第六部分对教师教育“去国家化”以及教育改革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针对教师教育“去国家化”问题,认为应协调好国家管控与市场对教师教育的影响。既强调利益导向的市场机制取向,也重视国家的管制角色作为配套策略的中央集权;针对教育改革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应提倡“和而不同”的理念,有选择、审慎地吸收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最后对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及其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使职前教师教育开放化,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实习制度等。